查看: 7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3D工艺再次引发IC业发展模式之争

[复制链接]

5472

主题

6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纳金币
76544
精华
23

活跃会员 荣誉管理 突出贡献 优秀版主 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8 08:28: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Intel 2D晶体管模型(左)与3D三栅极晶体管模型(右)


  据公布的资料显示,该系列CPU拥有14亿只晶体管,芯片面积仅为25毫米×25毫米,由于首次采用了3D三栅级晶体管工艺技术,使芯片能够在更低的电压下运行,并进一步减少了晶体管的漏电流,与之前的32纳米中2D晶体管CPU相比,在低电压工作模式下开关速度提高了37%,功耗降低50%,比采用22纳米平面晶体管的同类CPU功耗降低了19%。


  这确实是一项新的大跨度技术进步,标志着Intel公司不愧是世界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领头者。自2011年5月4日英特尔公司正式公布将用3D三栅级晶体管设计技术进行Ivy Bridge微处理器量产计划以来,到此次Ivy Bridge微处理器产品的正式批量上市,其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


  为什么“3D”前还要再加上“三栅级(Tri-Gate)”晶体管这一称谓呢?这正是本次工艺改进的关键之处。相对于以往的平面型晶体管模型结构工作方式,本次变革主要体现在由以往的仅在底部区域的“1”个平面形“栅极”,发展成了立体结构的“3”个平面形状的“栅极”,控制电流同时从该立方体形状的栅极3个面(两侧和顶部)同时对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的通断电流进行控制,所以称为“三栅极”晶体管。这样的“三栅极”结构形状就像一本书,原来是“平躺着放置的”,现在变成了“立起来放置”。与以往平放的“1个面”的栅极晶体管相比,既节省了芯片面积,也减少了晶体管的漏电流,提高了开关速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CPU的性能,降低了功耗,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集成度。web3D纳金网www.narkii.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纳金网 ( 闽ICP备2021016425号-2/3

GMT+8, 2025-7-19 00:55 , Processed in 0.07353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创意设计 X2.5

© 2008-2019 Narkii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