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7-24
- 注册时间
- 2011-12-2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1450

- 纳金币
- 1448
- 精华
- 0
|
![]()
2009全国3D大赛现场总决赛
近年来,3D技术的应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日前热播的几部科幻电影《阿凡达》和《2012》向人们展示的3D技术的魅力,掀起了新一轮的3D热潮,也引起人们好奇的追问: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如此精彩的电影?同样我们也追问,3D技术对于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中国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究竟有怎样的促进作用呢?
事实上除了文化影视等领域,3D技术在制造业,尤其是设计制造环节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各国争夺行业制高点的竞争焦点。中国的制造业和文化娱乐产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3D人才,同时3D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高素质应用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应用3D技术
促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培养
有专家指出,3D技术人才是我国信息化人才中重要的专业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并不缺高端科研人员的创新,也不缺一线操作工人,需要大量介于高端科研人员与一线操作人员之间的、能将创新概念转化为实际成果的中间层应用型3D技术人才。据了解,目前国内外企业对三维人才的需求很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三维数字化技术认证培训管理办公室主任鲁君尚表示,目前我国制造行业对3D应用人才需求缺口约为800万。另外包括电影、动漫、游戏等在内的文化娱乐产业需要也很大。由此可见高素质3D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议题。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王建民指出:高素质应用型3D人才主要表现为,他们既懂得产品的设计开发,又懂产品生产制造工艺和市场消费;他们能将创新的设计理念、创新的制造方法、创新的生产流程与创新的市场手段相结合,为企业发展和民族产业作出巨大贡献。据了解,应用型3D人才短缺主要表现在总体数量不足和素质偏低、专业和层次结构不合理、知识和技能不匹配、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四个方面。究其原因,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企业和社会参与机制缺乏是主要方面。
鲁君尚表示,目前我国国内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培养信息化人才培养上存在与企业应用型3D人才的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高等院校注重高端“研究型”人才培养,而很多职业院校往往注重培养一线“操作工”;同时,当前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知识层面,与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和产品研制流程脱节,人才进入企业之后难与实际生产迅速对接。另外他表示,很多企业对于人才进入企业的缓冲期和培养期给予得不是很充分,要求员工进入企业就给企业带来效益,这种用人心态于长远来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鲁君尚认为,3D技术本身可以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强有力的促进手段。在教学中应用3D技术,不仅对于培养专门的3D应用型人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普通专业和学科也很适用。通过3D教案教学能清晰地展现精彩的学科内容、动态教学方便学生形象理解,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而3D实训案例能更有效节省实训资源、更紧密地联系理论与操作、更有效转化创新与应用。将3D技术引入教学,有利于教育信息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培养更多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
3D大赛工业工程组作品——鹰眼狙击枪
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发展形势和企业用人需求,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信息化人才是迫在眉睫需要讨论的话题。根据诸多业内专家建言献策,有如下建议:
改革教育结构
从根本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方面,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认识到当前不仅需要精英科技人才和一线操作工,更需要中间层应用型人才。不仅仅只有博士生、硕士生才可以创新,当前企业更需要把创新付诸实践的新一代应用型3D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加强教材改革、高度应用3D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引入企业具体案例,结合教材以改革教学模式;此外,加强3D技术课和相关专业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训也是重中之重。据了解,目前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三维数字化技术认证培训管理办公室面向本科院校和高职民办学校的3D专业教师开展培训,至今受训教师已达6000多人。
拓宽培养模式
完善企业和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机制
其一,在全国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推行校企所合作、产学研结合、经科教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其二,通过3D虚拟技术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其三,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并举,推行应用型人才“双证”就业机制。此外,面向企业和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对于学生给予一定的成长缓冲期,用培养的心态为企业自身和社会培养合格的3D人才。
开展比赛竞赛
促多方联动和教学改革
竞赛与比赛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成果除考试之外另一种形式的检阅。通过全国和国际范围的竞赛,将学生、老师、专家和企业都聚集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展示、交流和进步,能让参赛者通过参赛准备,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实际应用动手能力;同时参赛者开阔了视野,加强了校际间、校企间沟通和交流,缓解企业需求脱节的突出矛盾,增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同时,竞赛的成果和案例可以转化为教学课件和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此类赛事有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三维数字化技术认证培训管理办公室举办的“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据了解,2009年大赛在全国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所大专院校参加,参赛学生近百万人。作品内容涉及汽车、飞机、工程机械、数码产品、影视等当前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各领域,涌现了一批被企业和科研机构看好的优秀产品和选手。
3D技术对于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对于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信息化人才培养、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3D技术应用和应用型3D人才的培养搭建顺畅的成才通路需要各方共同和持续地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