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D影视] 3D从眼镜开始

[复制链接]

330

主题

1

听众

1450

积分

助理设计师

Rank: 4

纳金币
1448
精华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9:02: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如果你现在去电影院看到如下图的场景,如果你觉得在暗处戴墨镜很白痴,或者以为现在流行扮黑超,那就证明你OUT了。这是正在看时下风靡的3D电影。因为3D电影根据人的双眼视觉差的原理拍摄,因此基本上都要一幅3D眼镜,而这种眼镜有何奥妙,又有多少种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下3D眼镜的学问与分类吧。
      严格来说,3D并不是个新生事物。甚至它的发展史和电影的发展史相差无几。19世纪末,英国威廉姆·弗莱斯·格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的装置,他在银幕上同时放映两个画面,观众通过佩戴眼镜获得立体感。这是最原始的3D电影,但因繁杂不具推广性,没有戏院采用。而1936年米高梅公司根据红绿滤色透镜原理拍摄的《Audioscopiks》系列,给观众派发了红绿眼镜,效果在当时机器震撼,该片还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提名。
      而1962年天马电影厂投资拍摄,著名喜剧演员陈强主演的《魔术师的奇遇》是国内第一部3D电影。只是3D电影虽然有着多年历史,却一直未成成为受关注的主流。直至2009年一部全球狂卷26亿票房的美国3D大片《阿凡达》的出现,震撼世人的同时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3D狂潮。
      现在说回文头那一幕,因为3D电影根据人的双眼视觉差的原理拍摄,因此基本上都要一幅3D眼镜,而这种眼镜有何奥妙,又有多少种类,下面就跟随笔者一起了解下3D眼镜的学问与分类吧。
      分色式
  这是最早出现、最初级的一种3D立体成像技术色分法会将两个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这样视频在放映是仅凭肉眼观看就只能看到模糊的重影,而通过对应的红蓝等立体眼镜就可以看到立体效果,以红蓝眼镜为例,红色镜片下只能分辨除红色外的景象(红色镜片,底色为红色所以影片中的红色被忽略),蓝色镜片只能分辨除蓝色外的景象(蓝色镜片,底色为蓝色所以影片中的蓝色被忽略),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红蓝眼镜相当便宜,几块钱就可卖一幅。由于《阿凡达》带起来3D狂潮,笔者甚至在上班途中见到某女性时尚杂志也在附赠这种3D眼镜。不过因为要损失色彩信息,这种眼镜效果并不是太好。
      分光式
  又称偏振光式,主要应用于影院和其它高端应用。这种3D眼镜和分色式有相同之处,都是通过过滤使双眼获得不同信息。两只眼镜使用不同的偏振方向,使得两幅分离的图像可以分别被投射。
  分光式眼镜也不贵,一般十几元到几十元就可以买到。但是这种眼镜对显示设备要求较高,多针对于投影。对家用的显示器最好别抱多大希望。
      时分式
  又称主动快门式,是当前主要运用于家用电视的主流3D技术。同时也是电脑显卡芯片主流厂商之一NVIDIA现在主推的一项应用,称之为3D VISION,需要显示器和3D眼镜的配合来实现3D立体效果。
  时分法所采用的立体眼镜构造最为复杂,当然成本也最高。两个镜片就好像两个快门,采用电子控制,可以根据显示器的输出情况同步切换开关状态。显示设备显示左眼图像,左眼眼镜同时透光,反之亦然。快速交替即可产生3D效果。
  这种眼镜是当前3D眼镜中最昂贵的,多数市价在千元以上,同时也很娇贵,需要小心保护。另外为了让图像不会感到闪烁,显示设备必须支持120Hz,这样才能实现每个眼镜看到画面保持60帧速,否则会感到闪烁。
      光栅式
  首先应该说明,光栅式无需眼镜,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裸眼3D技术,因此也放在这里介绍。基本原理是同一副图像通过屏幕纵向的光栅阵列发生折射,从而在观看的地方产生左眼区和右眼区。如果理解不了的朋友可以想象一下百叶窗,当百叶窗打开一定角度,是不是要某个位置才能看到外面的风景。
  但光栅式也有缺点,就是清晰度和其它的立体相比要差些。并且能看到较好的3D效果的区域很窄,站在其他位置很难得到理想的立体效果。只有在非常大的电视上清晰度稍高,但这样一来,价格也就上去了,但光栅的不管怎样弄,想克服这个缺点是比较难,当然技术进步了例外。
      终极3D 全息式
  这是笔者个人认为真正能够称之为3D的立体影像技术。全息式名字比较难于理解,如果看过美国著名科幻片《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朋友,一定会记得不少这样的镜头:并不在会议现场的大师们,会出现一个和其大小一样的立体影像在他的座位上,表情动作完全就如同在现场一样,堪称立体版远程会议。这种就是全息式。
  全息式无需眼镜,并且从各个角度看都是立体的,更加真实。想象一下用这种技术看鬼片,估计能吓死不少人。当然目前而言,全息式还远不成熟,推广更似乎是遥遥无期,目前而言只在部分科学馆有用于科学演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纳金网 ( 闽ICP备2021016425号-2/3

GMT+8, 2025-7-30 00:15 , Processed in 0.08319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创意设计 X2.5

© 2008-2019 Narkii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