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5-31
- 注册时间
- 2009-10-19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11003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 纳金币
- 11094
- 精华
- 0
|
![]()
3D世界杯
看完《阿凡达》那一夜,开车回家,雪花扑着车窗而来,很3D,一路上没说话,在思考着一个严肃的问题:以后非3D的电影还怎么看?
很多本来是抱着去德云社心态的导演散场后,也严肃而缄默了,用宁财神的话说,“被震傻了”,他们大概在思考:今后电影还怎么拍?
看完了本届世界杯的第一场球,球员会问:今后还怎么踢?导播会问:今后还怎么转播?裁判会问:今后还怎么吹?布拉特会转身向秘书:帮我问问有没有带“老花”度数的偏光镜?
这应了麦克卢汉的论断:媒介即讯息。传播工具本身的物理属性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加工的形态。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总论点下的分论点,是用“高清晰度”和“低清晰度”又将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报纸是冷的,电影是热的,以此类推,3D电影只能用“滚烫”来界定。
而由热度的视角自然地就推导出一个疑问:3D电影的第一次大规模民用,怎么选择了与足球相结合?各方对于在电影院看世界杯其实是冷感的。
国际足联自不必说,本着对新技术的惯性封锁,辅助裁判执法的“鹰眼”仍被限入,倔强地维持着足球“手工打造”的魅力;院线从成本和爱护公物的角度,对转播3D世界杯也不热情;球迷在伸手能及的范围内摸不到香烟和啤酒,只能规规矩矩观影,也会抓狂;球员对于一切小动作将被洞悉得一清二楚也会颇多牢骚,足球在某些时刻就是刘谦的戏法,最著名的“见证奇迹的时刻”就是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
足球这个被拍摄物本身,也不适合3D炫技,足球没有三维,就像蚯蚓没有三围,一个圆与一个球的区别在哪?而足球恰恰是3D转播的主角,观众的观感不是在电视机前,也不是在看台上,也不是球场边,而仿佛一直在足球边上,很多时候屏幕上的皮球是静止不动的,而观众则变成了球员“攻击”的目标,就像脐下三寸又三寸着火的至尊宝,看着一双双轮番踏来救火的脚。
但新技术推动的电影生产力的发展是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3D拯救了电影,3D也拯救了电视,将来必有一天拯救足球。
在电视和电视中电影频道的挤压下,电影被逼着向纯视觉艺术的方向走,催生了张艺谋等装修大师,因为电影与电视相比较的最大优势就是视听效果,讲故事的能力并不占优,3D技术会增加电影的优势;而电视业已沦为厨房的背景音,全民进入边做事、边听电视的时代,“电听”再向“电视”还魂只能寄希望于还在世博会展台上的裸眼3D技术;足球比赛是高度依赖于电视传播的,必须随着电视的进化而进化,随着电视的3D而3D。
电影院的观影礼仪、影片播放的反复性、电影票价的高企等,都说明了电影不是球赛的合适载体,现在之所以在影院看世界杯,是因为只有影院里有成熟的3D技术,这个在影院里和而不同的足球将来必然重回电视怀抱。
所以,世界杯与3D电影的结合,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的一次错误的结合,临时性的结合。在“为了明天”的名义下,传播链各环节合力托起了足球,雕塑语言告诉我们,“托起明天的希望”通常是用不锈钢球来表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