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1页 | 共2 页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859|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蓝3D] 必看! 3D远距摄影原理探讨

[复制链接]

5969

主题

1

听众

39万

积分

首席设计师

Rank: 8Rank: 8

纳金币
-1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09:51: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人眼知识:
                  
A.人为什么会有立体视觉?



我认为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a.人有2只眼睛,而且位于一侧(区别于鱼和马等动物)。



b.人眼的分辨率很高!可提供足够多的3D信息。(延伸阅读:7楼---人眼分辨率)



c.人眼不会放大或者缩小物体。



d.人眼立体感,是实时动态的。而且与外界是对等的。(在小小的半球形构体内)



e.人眼其实是复眼。我们看见的画面其实是无数小画面拼接而成。(延伸阅读:7楼)



f.人眼的视网膜是球形分布的!



1.保证了人眼在任何角度看到的直线,都是直的。空间关系不会畸变。
2.外界的立体关系,都能对应到这个半球形的构体中。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在电影院里看IMAX 3D那么逼真的原因。)



B.人眼的正常视觉:



a.平视前方,单眼的最舒适视角大概是50°。



  b.在这50°形成的视面中,横向35°,上下20°,是最佳视觉面积。

(超过的部分也能看见,但会模糊。)

(35°曲线长÷20°曲线长≈16:9,接近黄金比例。)



c.在最佳视觉面积里,人眼在注视时角度还要小些。比如大家现在正在看这段文字时,注视视角则大约缩至为20°,如果是看电视,还会更小。很类似于现在的超宽屏电影效果。
                  
另外有人发现,按推荐标准买回来的平板电视,往往感觉选“大”了,就是这个原因。
                  
人眼的分辨力是指人眼对所观察的实物细节或图像细节的辨别能力,具体量化起来就是能分辨出平面上的两个点的能力。人眼的分辨力是有限的,在一定距离、一定对比度和一定亮度的条件下,人眼只能区分出小到一定程度的点,如果点更小,就无法看清了。根据人眼的分辨力,决定了影视工作者力求达到的影像清晰度的指标,也决定了采用图像像素的合理值。人眼分辨图像细节的能力也称为“视觉锐度”,视觉锐度的大小可以用能观察清楚的两个点的视角来表示,这个最小分辨视角称为“视敏角”。视敏角越大,能鉴别的图像细节越粗糙;视敏角越小,能鉴别的图像细节越细致。
二.照相机:



A.来历:



仿生学。通过模仿眼睛的成像原理而制成。但是不完美:比如视图变形,比如宽容度低,CCD/COMS是平面的等等。说白了就是:用照相机来再现3D,先天就有缺陷。


                  




      B.何为标准视角:



        当单反镜头的焦距和影像传感器对角线距离几乎相等时,单反和人的视野及其视角才相似。要具有标准视角,35mm胶卷相机的焦距需为50mm左右;Aps-C画幅单反,比如佳能500D,COMS大小为22.3×14.9 mm,则需要30mm(50÷30≈1.6 这就是1.6换算系数的由来)。中画幅,比如哈苏503CW,COMS大约为60mm×45mm,焦距需为75mm。(系数为:0.66)




                  




            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3809.htm?fr=ala0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2729.htm?fr=ala0



            http://baike.baidu.com/view/2616780.htm?fr=ala0



                  




      C.人像镜头:



         一般认为焦段处于85mm的镜头最适合拍摄人像,透视变形最小。前面说过标准视角的由来,50mm不是更标准吗?我猜测,呵呵,仅仅是猜测,前面不是讲了是纯理论嘛:人眼的视网膜(相当相机的CCD)是球形的,看东西是不会变形的,尤其是在这个立体的世界中。而相机处于标准视角时,在视图的边缘,以及在透视关系中,还是会变形。而85mm相当于是在50mm基础上裁剪而来,保留的是中心部分,保留的也是精华。当然这是打比方。而且事实上也是越远焦镜头,成像变形越小。


        那我们选200mm的照人像行不行?也行,但是麻烦啊,摄影师想拍全身像得站多远?世界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统一的结果就是:85mm是最佳选择。



        还有一点就是:85mm相对于50mm,在CCD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有放大的效果。



        下面再从中焦镜头的角度讲这个问题:



        通常把标准镜头的大约2倍附近的焦距称为中焦镜头,常用的有85mm,100mm(或105mm),135mm三种。中焦镜头适当的具有望远效果,是标准镜头视角的1/2,那样可以去除不必要的景物,突出主题,同时又不像长焦距镜头那样过于压缩空间感,造成纵向景物的平面化,因此用于拍摄人像的话,脸部和身体的立体感恰到好处能够体现,如果有条件,尽量使用大光圈拍摄,可以虚化背景,浮现人像主体。



      D.不同焦段的镜头,可视角度是不同的。



            附图:【1°= 60′(1度= 60分)】




                  




      E.换算公式:  



            不管镜头有多复杂,都可以想象成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成像有个著名的公式:



            高斯成像公式:1/u + 1/v = 1/f  (物距:u  像距:v  焦距:f)



            物距:物体到透镜(组)光学中心的距离

            像距:所成的像到透镜(组)光学中心的距离

            焦距:透镜的焦点到透镜(组)光学中心的距离



            在凸透镜成像的研究中: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像距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无限远时,像距无限接近一倍焦距)



            当物距在一倍焦物到二倍焦距之间,则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则像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则光屏上没有像,成正立放大虚像




                  






      F.焦距与成像:



        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被摄体在胶片上所成影像的大小。假设以相同的距离面对同一物体进行拍摄,那么镜头的焦距越长,则被摄体在胶片上所形成的影像就越大。(成正比)



        例如,使用100mm镜头所拍摄的影像,其高度和宽度都是在同一架照相机上使用50 mm镜头所拍摄影像的2倍。



      G.关于望远效应:



        个人认为:镜头绝大多数都可看成凸透镜:可能具有放大作用,比如特殊条件下的微距摄影;但正常情况下并不发挥放大作用。而在实践中,往往会发现长焦镜头也有放大的作用,这不是因为凸透镜本身物理特性造成的。焦距越长的镜头,可视角越小,相应的可视范围越小。比如佳能500D使用55-200mm镜头时,在55mm端的可视范围大,在200mm端范围小。但是在这2种情况下,500D的CCD尺寸并没有变。在200mm端,虽然范围变小了,但是变“小”的范围却依然完整的平铺在CCD上,反而变“大”了。




                  

三.双机远摄3D系统:(微距方面,方便的话,会另开贴进行探讨。)



      A.已知机距,算物距:



         A、D两点为两台照相机。BAC是左机的视觉范围;EDF是右机的视觉范围;EGC是视图交叉的部分。人双眼瞳孔间距大概为65mm,此处设定AD距离为65mm。BAC角度大约42°。




                  




            延伸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见:当交叉部分不断延伸时,双机对焦线也不断接近。越接近,在交叉区的部分,3D效果越好。但是,能一直延续下去吗?当到无限远之处,就没有立体可言了,因为此时可以把2条线看成1条线了。(人眼看越远的景物,立体感越差。)



         以前在论坛看见一位大侠提过这样一个理论:当BE+CF的面积<BF面积的10%,立体效果最好。呵呵,我深以为然,与统计学里的90%理论很相符。说白了就是:物距要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才能拍出好作品(近了,位移太大,眼睛收不拢;太远了,立体感会衰弱)。



        这里有个简单的算法就是:EC/BF>95%就OK了(0.95的平方≈0.90)。以70mm镜头(可视角度为:34°)为例:



            因为:AD=65mm

            所以:BE=65mm

            当EC/BF=95%

            推出:EC/0.95=BF=2BE+EC

            EC=38×BE=2470mm

            BC=BE+EC=39BE=39AD=2535mm



            那么物距等于多少?



            tan(BAC/2)=BC/2 ÷ 物距



            物距 = BC/2 ÷ tan(BAC/2) = 19.5AD ÷ tan(BAC/2)



                   =1267.5÷0.30

                   =4225mm

                   ≈4.2米



            以标准镜头50mm为例,可视角度则是46°,则物距≈3.米

            以人像镜头85mm为例,可视角度则是28°,则物距≈5米



            (延伸阅读:8楼---tan值对照表)



            以上是以普通的小DC(照相机)为例,如果换成大块头的单反,当AD变大了,物距也会相应增加。


B.已知物距,算机距:



            因为我没有设备进行实践,就以论坛中带具体参数的片子来讨论这个问题:



            片子来源:http://china3-d.com/3dclub/viewt ... ghlight=&page=1



            (***船长的“香港之夜”和“鳄鱼”这两张图片的3D效果都非常优秀。呵呵)



            前面提到过“人眼分辨率”的概念。如果以人眼分辨率为参考,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由无数的“点”构成的(有点像骇客帝国了^_^|||)。他们组合成了篮球,组合成了草地,组合成了楼房。他们或远或近,之间或左或右,或前或后。而对“点”的定义也是变化的:300米外的篮球,可以看成一个点;50米外的篮球可以看成由N个点组合而成,3米外的篮球,则是由NNN个点组成。反之,如果人眼是纳米级的,没准能看到分子、原子级的“点”,^_^ 。说白了,“点”就是人眼能分辨的最小物距单位体。



            人眼的分辨率决定了,我们该把什么尺寸的“物体”称作一个点。



            这里先补充个概念:弧度



            弧度的单位定义是: 从圆心向外引两条射线,形成一个夹角以及正对着的一条弧。当弧长正好等于圆的半径时,定义夹角的弧度为1。




                  




            角度和弧度的转换:



            角度和弧度的基本关系是:180角度等于 π 弧度。所以:



            弧度 = 角度 × π / 180



            下面再谈人眼分辨率的量化:



            为了将研究的对象从两个点扩大到一个面,所以将视敏角从人眼到两个点之间的夹角,引伸到从观察点(人眼)到一定距离的一条相邻黑线条之间的夹角。如果观察的是在垂直方向上排列的一系列连续水平黑白线条,则能表现出图像的垂直清晰度;如果观察的是在水平方向排列的一系列连续垂直黑白线条,则能表现出图像的水平清晰度。



            根据视敏角原理,人眼能辨别在垂直方向上排列的相邻黑白水平线条的细致程度叫垂直清晰度,但是怎么来鉴别和量度这个细致程度呢?下面附图来加以说明。




                  




            假设画面高度为D,在垂直方向上有M 条黑白相间、具有一定宽度的水平线条,每条水平线条在垂直方向上的宽度为d。如果人眼在距离为L处刚好可以分辨清楚这些水平线条,则视敏角θ 可表示为:



            θ=d/L(弧度)



            因为每条线对应的宽度为



            d=D/M



            则有



            θ=D/(LM)(弧度)



            将弧度化为角度后,则为



            θ=57.3×D/(LM)(度)



            θ=3438×D/(LM)(分)



            实验表明:在中等亮度和中等对比度的条件下,观察静止图像时,对正常视力的人来说,其视敏角在1~1.5分之间(观察运动图像时,视敏角会更大,分辨力下降)。

数码照相机是通过仿生学而来,它的视敏角又该如何确定?(此处忽略对焦不准、光圈不当等影响因素)



            由于数码相机其感光面(CCD/CMOS)的尺寸是随相机不同而不同(135相机的感光面是固定不变的),仅以相机镜头的真实焦距是难以比较不同相机的拍摄范围的,所以都换算到等价的135相机的镜头焦距,然后才进行比较。例如:尼康D300的22mm镜头等效为135相机的38mm(放大倍数为38/50);哈苏503CW的150mm镜头等效为135相机的100mm(放大倍数为100/50)。关于放大倍数,请参考前面的论述。



            首先,我们知道:一般的数码单反相机分辨率要明显低于人眼分辨率。所以视敏角一定大于1~1.5分。而实践经验得出:一般照相机的视敏角一般是36分(0.6度)。(具体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就像前面得出的1~1.5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就当做是种经验值吧。呵呵)



            得出这么个视敏角有什么用呢?前面说过,人眼中的世界是对等的:外界的点与视网膜上的点一一对应。我们在看世界,世界也在看我们,就像在照镜子。



            照相机的视敏角,也就是外界看照相机CCD/COMS的视敏角(主动权在于照相机,取决于相机的素质。如果说能拿美国太空天文望远镜来拍宇宙,那个视敏角是相当小的。它的分辨率也远超人眼)。



            (如何了解自己手中单反的素质呢?请参阅延伸阅读部分。)




                  




            如图:α为照相机视敏角。tan(α)≈ 0.01= AH/HK



            下面以***船长的2张图片来具体说明一下:



            先说说“香港之夜”:




                  




            尼康D300参数:



            数码相机:APS-C规格数码单反相机

            感光元件:CMOS

            感光尺寸:23.6x 15.8 mm(对角线长28.4mm)



            已知HK=250米,tan(α)≈ 0.01,求AH。得2.5米。38mm镜头相对于50mm镜头的放大倍数为:38/50 (<1,表示为缩小)。也就是说,我们求得的AH实际上是被缩小后的结果。那么实际结果就是:2.5÷(38/50)≈3.29米。双机距应为:6.6米。***船长实拍时取的是6米,实际效果很好。



            如果整理成公式就是:



            双机距=2AH÷(放大系数)

                     =0.02HK÷(放大系数)

                     =1/50HK÷(放大系数)

                     =1/50HK÷(38/50)

                     =HK/38

                     =HK/焦距



            大家知道,环境光线不好时,人眼对物体的分辨能力会下降,CCD/COMS也是一样。在“香港夜景”的拍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光线的变化,在取双机距时,应该适当放大取值(也就是加大视敏角),以便得到最佳成像。



            再看鳄鱼这张:



                  


  哈苏503CW参数:

胶卷类型:120规格【60×45mm(对角线长75mm)】

相机类型:中画幅相机

外型尺寸:180×114×110mm(含CFE 80mm F2.8镜头和A12片盒)

已知HK=7000mm,tan(α)≈ 0.01,求AH。得70mm。100mm镜头相对于50mm镜头的放大倍数为:100/50 (>1,表示为放大)。也就是说,我们求得的AH实际上是被放大后的结果。那么实际结果就是:70÷(100/50)=35mm。双机距应为:70mm。***船长本打算取70mm,但因机身宽度限制取的是85mm,在接近70mm的前提下,实际效果也很好。如果偏离太多,当达到一个临界点,立体感会大幅下降。



            其实以哈苏的素质(中画幅单反),“也许”间距取到25-35mm才是它的最佳状态。奈何身子太胖了,用来组建较近距离的3D摄影系统,有点浪费了。如果去拍远处的风景,比如“香港之夜”,那才是它的强项。呵呵。



            验证理论:



            在“A.已知机距,算物距”里曾提到过3个演算例子,用这一节的视敏角理论推一推,看看结果如何?用“A.已知机距,算物距”里的公式推算***船长的2张作品,看看结果又如何?



            感兴趣的,自己动手吧。呵呵~~



            (***船长的经验公式也是:双机距=物距/焦距。通过视敏角理论导出的这个公式则能很好的解释为何要除以焦距。而且使换算单位得到了统一。)



      C.关于相似三角形的猜想:



      (关于这部分,其实是上面理论的延续。)



            假设人眼(相当于135相机+50mm镜头)平视前方时,在视线上,有一个篮球由眼前渐渐远离。在由无限近到无限远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点,在该点人眼对此篮球的立体感最好,成像最清晰。那么双眼和该点就建立了最佳的视觉三角模型。



            而我们在远摄拍摄活动中,无论是使用远焦镜头(把物体拉近),还是加大双机间距,这一切一切的操作,都是为了维持这个“最佳视觉三角形”。(双变量模型)

延伸阅读:



【人眼分辨率】:



      人的视网膜有500万个视锥细胞,由于视锥细胞负责捕捉彩色图像,你或许会认为这相当于人眼有500万像素。但人眼还有1亿多个视杆细胞,这些负责感受黑白的杆状细胞对于视觉成像的锐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1.05亿像素也低估了人眼的能力,因为人眼不是一台静态的照相机。人有两只眼睛,它们不停转动以获得比视野中心区域范围更大的图像,然后就像制作全景照片一样,在大脑中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在良好的灯光下,人能将至少间隔0.6弧分(0.01度)的两条细线区分开,将这两条细线看作是两个像素的话,每个像素在人眼中就相当于0.3弧分。如果保守地以120度作为你的水平视野,垂直面以60度计算的话,人眼的有效图像数据量就相当于5.76亿像素。



      现在的全高清显示器的分辨率:2073600(200万左右)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数据表明,



      观看物体时,人能清晰看清视场区域对应的分辨率为2169×1213。



      再算上上下左右比较模糊的区域,人眼分辨率是6000×4000。



      那么,2169×1213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人观看物体时,能清晰看清视场区域对应的双眼『视角』大约是35°(横)×20°(纵)。

同时人眼在中等亮度,中等对比度的『分辨力d』为0.2mm,对应的『最佳距离L』为0.688m。

其中d与L满足tg(θ/2)=d/2L,θ为『分辨角』,一般取值为1.5',是一个很小的角。



      将视场近似地模拟为地面为长方形的正锥体,其中锥体的高为h = L = 0.688m,θ1=35°(水平视角),θ2=20°(垂直视角)。以0.0002m为一个点,可以得知底面长方形为2169 ×1213的分辨率。



      索尼7680×4320超高清晰分辨率的未经压缩的18分钟未经压缩的超高清视频大小为3.5TB,平均每分钟194GB。按照这个数据量偶算过,每分钟经过人眼的数据量约为140.34GB。也就是说,平均打一个小时的XBOX360,将有8420.4GB的数据被传导到大脑。这些数据如果刻成蓝光光碟,需要337张!(25G/张)



      人眼是很不可思议的精密系统,自动对焦,曝光自动补偿,单反,自动运动模糊处理,还包括免费赠送的夜视功能。。。。。最神奇的是,实现这些功能,不需要升级BIOS和安装任何驱动,不需要耗电!出生时的婴儿的眼睛就具有人眼所有功能了。



【人类的“眼睛”是进化了的“复眼”】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复眼”只是“昆虫”等的专利,人的眼睛是“单眼”/“摄像头眼”。
●因为像“蜻蜓”、“苍蝇”的“眼睛”在显微镜下,是由很多个“独立眼睛”构成的一个“整体眼睛”,每个“独立眼”都发挥着一个“眼睛”的“功能”。而我们人类的眼睛在“显微镜”下是一个像“单孔摄像头”的“眼睛”,所以人们就将我们的“眼睛”说成是“摄像头眼”。
●然而当您做完以下的实验,您即将改变以前的看法。我们拿一根不细不粗的线,(不能太细,因为光线能衍射,会看见),如耳机线。然后闭上一只眼睛,将耳机线凑到“眼前”,这时候,你将会发现,你是可以“透过”耳机线,看到“后面”的东西的,而且就算是它编成了“网状”,我们也依然能够透过它,看到背后的东西。然而“摄像头”是不行的,会被“挡住”。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个原理和我们用“两只眼睛”看东西时,可以“透”过手指,看到背后东西的“原理”是一样的,就是一只眼睛看到的,补偿了,另一只眼睛没有看到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每一颗“眼睛”里的所有“视觉细胞”都是起了“单颗眼睛”的作用,从而互相“补偿”视觉。




                  


●这样一来,也就是我们“眼睛”都是高级的“复眼”。那么为什么“复眼”会进化成这样子呢?因为这样子,可以“统一”和“随意”的调整“焦距”和“方向”。





【“眼睛形状”的秘密】



      我们“眼睛”为什么是“球状”的,而不是“平面”的?



      ●除了“调整焦距”的原因外,还有的就是完美的发挥“复眼”的功能。



      ●如果“眼睛”是“平面”的,那么和“复眼”相关的“功能”几乎都会变的“毫无用处”,毕竟只有“球状”才能最大范围的进行“视觉补偿”。



【我们“眼睛”让物体“隐形”还有绝招】



      除了人类“复眼”可以使小物体变得“隐形”外,我们的“眼睛”要使物体变得“隐形”下面的方法:



      比如,我们的手指放在书上,遮住了文字,但一旦我们“快速地来回移动手指”,手指即将变得“隐形”。如果是摄像机,每一个”静止的画面”必然都是有东西“遮住”文字的。当然这时候我们通过“摄像机”看到的动画中,我们的手指也是“隐形”的。为什么呢?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是会有“图像缓冲”的,也就是说:前一秒左右的“图像”会留在我们眼睛里一段时间,而这些图像,就刚好可以用来“补偿”后来“看不到”的图像。
                  
【物象因果】:



我们要明白物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有物才会有像的。不同的物距会对应不同的像距,但是反过来却不行。象你这样自己设定一个像距就不一定会找到对应的物距,也就是说你设定的像距根本就无法成像。对于凸透镜成像而言(照相机就是凸透镜成像),物像关系是这样的:当物距为无穷远时,像距等于焦距,成像在焦平面上(照相机聚焦无穷远的情况);当物距为无穷远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成缩小的实像(照相机一般都属此类情况,在物距接近两倍焦距时为微距拍摄情况);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此时物像等大,1:1微距即此种情况;当物距小于两倍焦距并大于焦距时,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成放大的实像(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就是这种情况,对照相机而言,少数的微距拍摄,如美能达的1X-3X微距,佳能的5X微距拍摄也是这种情况);当物距等于焦距时,像距为无穷大,物上的光线经透镜后为平行光线,不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像距为负值,即在物的同侧成虚像(放大镜就是这种情况)。显而易见,像距是由于物距和焦距决定的,而且像距小于焦距成实像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tan值对照表】



      在直角三角形中,tan角为角的对边和相邻侧边的比值。



            



      tan 1=0.0174550649282176

      tan 2=0.0349207694917477

      tan 3=0.0524077792830412

      tan 4=0.0699268119435104

      tan 5=0.0874886635259240

      tan 6=0.1051042352656765

      tan 7=0.1227845609029046

      tan 8=0.1405408347023915

      tan 9=0.1583844403245363

      tan10=0.1763269807084650

      tan11=0.1943803091377185

      tan12=0.2125565616700221

      tan13=0.2308681911255631

      tan14=0.2493280028431807

      tan15=0.2679491924311227

      tan16=0.2867453857588079

      tan17=0.3057306814586603

      tan18=0.3249196962329063

      tan19=0.3443276132896653

      tan20=0.3639702342662023

      tan21=0.3838640350354158

      tan22=0.4040262258351568

      tan23=0.4244748162096047

      tan24=0.4452286853085361

      tan25=0.4663076581549986

      tan26=0.4877325885658614

      tan27=0.5095254494944288

      tan28=0.5317094316614788

      tan29=0.5543090514527690

      tan30=0.5773502691896257

      tan31=0.6008606190275604

      tan32=0.6248693519093275

      tan33=0.6494075931975104

      tan34=0.6745085168424265

      tan35=0.7002075382097097

      tan36=0.7265425280053609

      tan37=0.7535540501027942

      tan38=0.7812856265067174

      tan39=0.8097840331950072

      tan40=0.8390996311772799

      tan41=0.8692867378162267

      tan42=0.9004040442978399

      tan43=0.9325150861376618

      tan44=0.9656887748070739

      tan45=0.9999999999999999

      tan46=1.0355303137905693

      tan47=1.0723687100246826

      tan48=1.1106125148291927

      tan49=1.1503684072210092

      tan50=1.1917535925942100

      tan51=1.2348971565350510

      tan52=1.2799416321930785

      tan53=1.3270448216204098

      tan54=1.3763819204711733

      tan55=1.4281480067421144

      tan56=1.4825609685127403

      tan57=1.5398649638145827

      tan58=1.6003345290410506

      tan59=1.6642794823505173

      tan60=1.7320508075688767

      tan61=1.8040477552714235

      tan62=1.8807264653463318

      tan63=1.9626105055051503

      tan64=2.0503038415792960

      tan65=2.1445069205095586

      tan66=2.2460367739042150

      tan67=2.3558523658237530

      tan68=2.4750868534162946

      tan69=2.6050890646938023

      tan70=2.7474774194546216

      tan71=2.9042108776758220

      tan72=3.0776835371752526

      tan73=3.2708526184841404

      tan74=3.4874144438409087

      tan75=3.7320508075688776

      tan76=4.0107809335358455

      tan77=4.3314758742841530

      tan78=4.7046301094784560

      tan79=5.1445540159703070

      tan80=5.6712818196177070

      tan81=6.3137515146750410

      tan82=7.1153697223842070

      tan83=8.1443464279745930

      tan84=9.5143644542225870

      tan85=11.430052302761320

      tan86=14.300666256711942

      tan87=19.081136687728160

      tan88=28.636253282915515

      tan89=57.289961630759144

【镜头的分辨率】:



      数码相机除了像素分辨率,镜头的分辨率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分辨率是判断镜头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用单位距离里能分辨的线对数(如每毫米线对数lp/mm)来表示。镜头的分辨率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被摄物通过镜头成像后的清晰程度。



      要说分辨率,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才算是能分辨的,什么是不能分辨的。在光学上有一个标准,称为瑞利判据。我们知道,任何镜头都存在像差,物体上的一点,通过镜头成像后并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分布,也称为弥散圆。在物体上的很接近的两点如果本来是能分辨的,成像之后就有可能变成不能分辨了。这就引起了像的模糊。



      根据瑞利判据,如果两点之间的光强不超过最大光强的81.1%,我们就能感觉到这两点中间有一个暗区,这两点就是可以分辨的。否则,这两点就会连成一片,我们无法分别这是两点还是一点。这就是不能分辨。因此,我们说瑞利判据是决定分辨率的依据。尽管这个判据实际上的根据经验而不是根据理论得到的,但这是在光学中受到普遍承认的。



      显然,镜头的像差大小决定了弥散圆的大小。较好的镜头像差较小,分辩率就高,反之反分辨率就低。另外,必须指出,即使在没有像差的理想情况下,由于光衍射现象的存在,物上一点所成的像也是一个弥散光斑,此时称为爱里斑。爱里斑的大小与光的波长和通光口径有关。



      可以从理论上推出,爱里斑的直径是:1.22λ/d,其中λ是光的波长,d是通光口径的直径。这就是为什么最大光圈是相机镜头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对分辨率要求非常高的情况下,爱里斑对分辨率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在亚微米大规模集成电路制版光刻工艺中,采用的曝光波长越来越短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如果一个顶级单反机身配上了一个狗头,CCD/COMS得到的将是“阉割”版讯息。



【关于相机素质】



      ISO12233分辨率测试标板遵照ISO12233的标准“摄影—电子照相画面—衡量方法”。这个测试标板在1 X 大小的这个活动区域,测量20 cm 高度只有约0.1毫米的误差。他具有几乎大部分解析度卡所具有的特征。是数码相机与手机摄像头品质测试的必备工具。可以提供实际拍摄的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等辅助测试,采取统一拍摄角度和拍摄环境,分辩率的计算可以配合使用Imatest软件,分开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两部分进行。



      ISO12233测试卡有以下3种规格:



      1倍标准卡 200 x 178mm

      2倍标准卡 400 x 711mm

      4倍标准卡 800 x 1422m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c    

5089

主题

1

听众

33万

积分

首席设计师

Rank: 8Rank: 8

纳金币
-1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沙发
发表于 2012-3-9 23:18:52 |只看该作者
呵呵,真得不错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2

主题

1

听众

31万

积分

首席设计师

Rank: 8Rank: 8

纳金币
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板凳
发表于 2012-4-17 23:26:38 |只看该作者
这么后现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3

主题

3

听众

359

积分

设计实习生

Rank: 2

纳金币
335582
精华
0

最佳新人

地板
发表于 2012-4-21 23:22:11 |只看该作者
先顶上去,偶要高亮加精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1

主题

1

听众

3247

积分

中级设计师

Rank: 5Rank: 5

纳金币
32474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5#
发表于 2012-6-1 23:23:05 |只看该作者
真不错,全存下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2

主题

1

听众

31万

积分

首席设计师

Rank: 8Rank: 8

纳金币
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6#
发表于 2012-6-9 23:27:06 |只看该作者
加精、加亮滴铁子,尤其要多丁页丁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3

主题

3

听众

359

积分

设计实习生

Rank: 2

纳金币
335582
精华
0

最佳新人

7#
发表于 2012-6-27 23:18:45 |只看该作者
很经典,很实用,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2

主题

1

听众

31万

积分

首席设计师

Rank: 8Rank: 8

纳金币
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8#
发表于 2012-7-7 23:21:36 |只看该作者
先垫一块,再说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c    

5089

主题

1

听众

33万

积分

首席设计师

Rank: 8Rank: 8

纳金币
-1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9#
发表于 2012-8-8 01:39:25 |只看该作者
很经典,很实用,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3

主题

3

听众

359

积分

设计实习生

Rank: 2

纳金币
335582
精华
0

最佳新人

10#
发表于 2012-8-13 11:41:59 |只看该作者
凡系斑竹滴话要听;凡系朋友滴帖要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第1页 | 共2 页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纳金网 ( 闽ICP备2021016425号-2/3

GMT+8, 2025-7-23 02:41 , Processed in 0.28618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创意设计 X2.5

© 2008-2019 Narkii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