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1页 | 共2 页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71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3D电视的火与祸 2010年3D市场年终辣评

[复制链接]

5969

主题

1

听众

39万

积分

首席设计师

Rank: 8Rank: 8

纳金币
-1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2 16:48: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记得年初时,3d电视还仅是厂家的“形象产品”和“限量版”,但是到了12月,所有彩电厂家一个不少地都推出了3D电视,定位为“主推产品”和“普及版”。
作为3D元年,彩电市场的变化可谓生猛和诡异。时值年末,IT168家电频道对3D电视的现状做了一些分析和盘点,借此文机会与广大消费者用户及同行们进行交流和沟通,若有不妥之处请读者们及时指出。
3D电视面世 拉斯维加斯一赌输赢
3D电视的第一把星星之火,当然是2010年1月份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上出现的。索尼、松下、三星、LG等厂家展出了针对民用消费市场的3D电视,而且多家PC、芯片和游戏厂商也都展出了相关的3D视频解决方案。


松下3D等离子电视亮相2010CES
在这座“赌城”,似乎电视厂家也在赌一把未来、赌一把市场。显然,赌对了!——当然这是年底的马后炮。因为,当日韩厂家齐刷刷地展出这张“大王”的时候,国内各个厂家的高管大佬们也集体漂洋过海在这个牌局上看到了信心和方向。
2010年3月-4月间,国内的TCL、长虹、康佳也陆续召开发布会,为其品牌的3D电视亮相。此后7月份,长虹宣布全面进军3D电视,展出成系列的3D电视;11月底,创维也推出其“不闪的”3D电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D电视之大火
对于3D电视火,笔者的具体可描述如下:
首先,产品型号增多,上市批量化。据IT168网站平台下数据库3D产品的统计,2010年3-6月,3D电视的型号平均为2款/家,具体产品在市场上也未大规模上量,而仅仅限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者有限的个别门店。但12月第一周的最新统计发现,国内厂家的型号数量达到4款/家,多个厂家均实现批量上市,产品覆盖不仅达到了省会城市,还辐射到了华东沿海等地二线城市,屏幕尺寸上甚至出现了42/46寸3D电视。


LG主推偏光式3D技术
其次,“拉帮结派”,出现阵营化倾向。略去早先不成熟的分色式3D电视,目前主流的3D电视技术解决方案为主动快门式和被动偏光式。坦白来说,两者对3D成像的优劣具体有多大差异,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很难明显做出区分和判断的。
目前主要的两家显示屏供应商LG和三星,他们对应的技术是被动偏光式和主动快门式。LG为了更快地做大被动偏光式3D电视的市场,采取打破上下游厂家之间简单的供应采购关系,由LGD向整机企业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整机模具、终端门店规划和宏观宣传等各方面资源,联手创维、海信、康佳等厂家共同来推动和做大这一市场。而在主动快门式3D阵营方面,有三星、松下、长虹、索尼、夏普等企业。
据相关分析师表示,两大阵营的对决目前尚未真正展开,但能预见的是,随着在卖场里的短兵相接,两大阵营之间的大战肯定会上演!这个时间,最迟不会超过2011年五一。
最后,看一下这把“大火”目前最新的形势。据奥维咨询资深分析师金晓锋统计,截止到10年第48周(11.22~11.28),3D电视累计销量3.5万台,渗透率已达1.42%;由于国外品牌在产业布局上抢先一步,国内3D电视市场中三星、索尼占据着绝大部分份额。但随着国内品牌迅速跟进,国庆期间,长虹3D等离子电视及其他国产品牌3D液晶电视同样掀起了一股销售热潮。


仅是时尚的“鸡肋” 3D电视之祸
3D电视的快速发展,让厂家开心,也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提前买了一台3D电视回家享受。但是火热的现象下,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早解决,则有可能演变成产业之祸。
3D电视相关标准未统一
企业端,厂家对3D电视给予厚望,调动人财物各方面的资源,如火如荼地推动3D电视研发生产,甚至有的厂家不惜将3D电视作为其未来发展的中期3-5年战略规划。但是在行业标准上的缺失,必然给行业埋下一颗不确定因素。各企业目前都会按自己的技术力量、资金资源来研发和生产3D电视,如果后期自己的产品与标准出现“不兼容”,转身则晚矣!在此必须呼吁,标准给力产业,迫在眼前!
3D片源内容匮乏
今年,真正的3D电影内容仅在10部左右。根据目前现有的公开信息,2011年3D电影数量也只是在个位数。由于3D片源单片容量大,在互联网上共享传输的条件受限,购买光盘在国内又是渠道有限,因此真正能够到消费者手中的片源更是屈指可数。


3D片源匮乏成为制约3D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由于片源内容制作与整机研发生产目前是处于脱节的(索尼电视和索尼娱乐在资源整合上正艰难地进行着“打通”工作),对于整机厂家来说,到底会出现什么内容,会提供多少内容,这是完全脱离于电视整机研发生产之外的,自己能做的只是铁壳、电路板、屏幕的组装,里面能播放什么和播放多少只能“听天由命”。
目前,配合旗下首台3D电视的销售,各个企业通过各种办法,会给购机者提供一些3D片源,但是当购机者新鲜劲一过后,消费者就会发现3D电视似乎是个时尚的鸡肋——恐怕任何人都不会重复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同一部片子。这个时候,购买者会突然醒悟,逐渐的不满就会变成投诉,变成贬低,变成“负面口碑”,而准备购买的人,则因为此将采取等待观望态度的。


两大阵营混战 舒适性问题未解决
产业宏观层面,主动快门式和被动偏光式两大阵营的战斗带来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不可否认,竞争推动产业发展。但是由于两个阵营在技术解决方式上的完全不同,加上参与厂家众多,因此这张战斗必将是混战,行业态势必将是乱局。进而,这种状况下,企业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利益做出反应,因此对于真正的标准、内容、舒适性等核心问题的解决是无暇顾及的。


3D电视的舒适度还有待提高
目前,消费者无论在电影院还是在家看3D电视机,戴上眼睛观看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头晕、头痛、心跳加速等身体不适感。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眼捕获事物信息,通过神经反射回大脑从而对事物进行感知和判断。但是当影像从常规的2D平面状态下变成3D的虚拟状态,正常人对此信息的感受和判断在生理上出现不适应感,而且由于个体生理差异,不同人对同一3D画面也有不同的反应和感受,这更是增加了对这一问题解决的难度。无论当下宣传的600HZ技术解决之道还是通过不闪的屏幕处理之法,仅仅是在问题的外围做尝试,但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2011年3D电视市场必修课:价格战
3D电视虽然会促进整个彩电业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加速,但彩电企业尤其是国产企业的日子愈加艰难。当然也能预见到,2011年3D电视也会出现彩电市场的必修课:价格战!
彩电企业习惯一拥而上,在3D电视上也是如此。当然这背后的本质是日韩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核心显示屏等原因而恣意驾驭中国彩电业的最大悲剧。LED淘汰LCD,3D打压LED,无不此理!


价格战将成为2011年3D市场的必修课
笔者认为,对于目前国内的经济环境和居民消费条件,LCD电视其实足够适合国内主流家庭使用了。但是为何彩电产品也呈现出数码产品越来越快的“摩尔定理”呢?原因不在于消费者的需求,而在于厂家希望通过新品的升级换代来获取支撑企业发展的现金流和利润。在国内,由于被日韩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劫持”,国内企业只能是在日韩企业的驱使下,去为日韩企业开疆拓土,而回报只是有限的一点“辛苦费”。
有人认为,2010年仅仅是3D电视元年,产品的被关注程度我们也是有目共睹,但新生事物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一开始发现的问题越多,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越有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D电视之大火
对于3D电视火,笔者的具体可描述如下:
首先,产品型号增多,上市批量化。据IT168网站平台下数据库3D产品的统计,2010年3-6月,3D电视的型号平均为2款/家,具体产品在市场上也未大规模上量,而仅仅限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者有限的个别门店。但12月第一周的最新统计发现,国内厂家的型号数量达到4款/家,多个厂家均实现批量上市,产品覆盖不仅达到了省会城市,还辐射到了华东沿海等地二线城市,屏幕尺寸上甚至出现了42/46寸3D电视。


LG主推偏光式3D技术
其次,“拉帮结派”,出现阵营化倾向。略去早先不成熟的分色式3D电视,目前主流的3D电视技术解决方案为主动快门式和被动偏光式。坦白来说,两者对3D成像的优劣具体有多大差异,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很难明显做出区分和判断的。
目前主要的两家显示屏供应商LG和三星,他们对应的技术是被动偏光式和主动快门式。LG为了更快地做大被动偏光式3D电视的市场,采取打破上下游厂家之间简单的供应采购关系,由LGD向整机企业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整机模具、终端门店规划和宏观宣传等各方面资源,联手创维、海信、康佳等厂家共同来推动和做大这一市场。而在主动快门式3D阵营方面,有三星、松下、长虹、索尼、夏普等企业。
据相关分析师表示,两大阵营的对决目前尚未真正展开,但能预见的是,随着在卖场里的短兵相接,两大阵营之间的大战肯定会上演!这个时间,最迟不会超过2011年五一。
最后,看一下这把“大火”目前最新的形势。据奥维咨询资深分析师金晓锋统计,截止到10年第48周(11.22~11.28),3D电视累计销量3.5万台,渗透率已达1.42%;由于国外品牌在产业布局上抢先一步,国内3D电视市场中三星、索尼占据着绝大部分份额。但随着国内品牌迅速跟进,国庆期间,长虹3D等离子电视及其他国产品牌3D液晶电视同样掀起了一股销售热潮。


2011年3D电视市场必修课:价格战
3D电视虽然会促进整个彩电业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加速,但彩电企业尤其是国产企业的日子愈加艰难。当然也能预见到,2011年3D电视也会出现彩电市场的必修课:价格战!
彩电企业习惯一拥而上,在3D电视上也是如此。当然这背后的本质是日韩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核心显示屏等原因而恣意驾驭中国彩电业的最大悲剧。LED淘汰LCD,3D打压LED,无不此理!


价格战将成为2011年3D市场的必修课
笔者认为,对于目前国内的经济环境和居民消费条件,LCD电视其实足够适合国内主流家庭使用了。但是为何彩电产品也呈现出数码产品越来越快的“摩尔定理”呢?原因不在于消费者的需求,而在于厂家希望通过新品的升级换代来获取支撑企业发展的现金流和利润。在国内,由于被日韩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劫持”,国内企业只能是在日韩企业的驱使下,去为日韩企业开疆拓土,而回报只是有限的一点“辛苦费”。
有人认为,2010年仅仅是3D电视元年,产品的被关注程度我们也是有目共睹,但新生事物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一开始发现的问题越多,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越有利。


来源:3D中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3

主题

3

听众

359

积分

设计实习生

Rank: 2

纳金币
33558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沙发
发表于 2012-2-4 23:22:56 |只看该作者
顶!学习了!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3

主题

3

听众

359

积分

设计实习生

Rank: 2

纳金币
33558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板凳
发表于 2012-2-15 23:23:16 |只看该作者
好可爱的字,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3

主题

3

听众

359

积分

设计实习生

Rank: 2

纳金币
335582
精华
0

最佳新人

地板
发表于 2012-3-17 23:32:52 |只看该作者
不错哦,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1

主题

1

听众

3247

积分

中级设计师

Rank: 5Rank: 5

纳金币
32474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5#
发表于 2012-3-24 23:24:47 |只看该作者
无聊时可以刷屏幕 灌水 也可以试试 帖子的标题究竟可以写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2

主题

1

听众

31万

积分

首席设计师

Rank: 8Rank: 8

纳金币
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6#
发表于 2012-3-31 23:31:33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管理员设置了需要对新回复进行审核,您的帖子通过审核后将被显示出来,现在将转入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1

主题

1

听众

3247

积分

中级设计师

Rank: 5Rank: 5

纳金币
32474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7#
发表于 2012-4-8 23:26:10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不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1

主题

1

听众

3247

积分

中级设计师

Rank: 5Rank: 5

纳金币
32474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8#
发表于 2012-4-18 23:18:10 |只看该作者
既来之,则看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1

主题

1

听众

3247

积分

中级设计师

Rank: 5Rank: 5

纳金币
32474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9#
发表于 2012-4-26 23:26:41 |只看该作者
顶!学习了!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1

主题

1

听众

3247

积分

中级设计师

Rank: 5Rank: 5

纳金币
324742
精华
0

最佳新人 活跃会员 热心会员 灌水之王 突出贡献

10#
发表于 2012-5-16 23:27:37 |只看该作者
有意思!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第1页 | 共2 页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纳金网 ( 闽ICP备2021016425号-2/3

GMT+8, 2025-7-30 02:43 , Processed in 0.08248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创意设计 X2.5

© 2008-2019 Narkii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