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虚拟现实概念和研究目标的形成与相关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计算机仿真与模拟器
1929年埃德温·林克(Edwin A.Link)发明飞行模拟器,使乘坐者实现了对飞行的一种感觉体验。这是人类模拟仿真物理现实的初次尝试。其后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仿真模拟器陆续问世。
计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模(控制模型)与仿真技术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计算机仿真学科。
计算机图形显示与人机交互
1965年,计算机图形学的重要奠基人伊万·萨瑟兰(Ivan Sutherland)博士发表了一篇短文“The Ultimate Display”。从计算机显示和人机交互的角度提出了模拟现实世界的思想,推动了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并启发了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新型人机交互设备的研究。
196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研制出了第一个头盔式显示器,随后又将模拟力和触觉的反馈装置加入到系统中。
虚拟环境与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1983年美国陆军和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Agency,DARPA)共同制定并实施SIMNET,开创了分布交互仿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SIMNET的一些成功技术和经验对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984年,麦格里威(M.McGreevy)和哈姆弗瑞斯(J.Humphries)开发了虚拟环境视觉显示器,将火星探测器发回地面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构造了三维虚拟火星表面环境。此外还有VIDEOPLACE、VIEW等。虚拟环境的开发进一步推动了虚拟现实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与标准20世纪90年代一批用于虚拟现实系统开发的软件平台和建模语言出现。1989年Qu a n t um 3D公司开发了Op e nGVS、1992年Sense8公司推出WTK。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WWW1大会上,首次提出了VRML2,开始了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相关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
1993年IEEE3通过了分布交互仿真IEEE1278 -DIS标准。2000年IEEE又通过了IEEEP1516 HLA标准,同年HLA 1.3成为美军有关系统的强制标准。推动了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发展。
虚拟现实的技术特点
1 9 8 9 年, 美国的加隆· 雷尼尔( J a r o nLanier)提出了虚拟现实一词,这一词语被研究人员普遍接受,成为这一科学技术领域的专用名称。1990年,在美国召开的SIGGRAPH4的会议上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了讨论,指出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器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率显示技术等。
1993年,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在其著作中刻画了虚拟现实的几个特征:模拟性、交互作用、人工现实、沉浸性、全身沉浸和网络通信。
1 9 9 4 年, 伯第亚( B u r d e a ) 等用3 I(Immersion、Interaction、Imagination)概括了虚拟现实的基本特征。虚拟现实的科学技术问题类设W为现实世界(假想世界)所有状态的集合,将W划分为不交子集的集合T,以使不同的虚拟现实建模方法可以模型化对应划分中的现实世界状态;C是计算机状态序列的集合;E是人机交互设备的集合e∈ E,S(e)为e的状态序列的集合。
首先定义一个选择操作see,它把W中的状态映射到它所选择的划分:see :W →T为表征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定义建模函数in,它把现实世界状态划分映射到计算机状态序列集:
in:T→p(C)(p(C)为C的幂集)为表征虚拟世界中对象对外界的作用,定义虚拟对象表现函数show,它把计算机状态序列集映射到人机交互设备的状态序列集合:
show:p(C)→S(E)(S(E)为所有交互设备的状态序列集)为表征人对虚拟环境的控制,定义控制函数do:
do:C×S(E)→C最后定义虚拟现实系统为八元组:< W,T,C,E,see,in,show,do >in,show,do 三个函数代表了虚拟现实的三大科学技术问题类。
in是虚拟现实中的建模,可以是一个算法、公理系统,也可以是一个有结构的人工计算机输入过程;show是虚拟现实对象的表现,可以是一个算法、数据变换,也可以是有结构的数据输出流,与表现设备密切相关;do是人或外部世界对虚拟环境的控制,是有结构的数据输入流,与交互设备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