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三名经济学诺奖得主共话人工智能未来:成为闲人

[复制链接]

5472

主题

6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纳金币
76544
精华
23

活跃会员 荣誉管理 突出贡献 优秀版主 论坛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08:51: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1月10日举办的“瑞银诺贝尔视角”论坛上,瑞银集团邀请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到上海,与逾千名大学生探讨年轻一代关注的经济学问题。
此外,三位经济学家分享了有关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
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是经济动力学领域的专家,他研究出一种用于检验长期的股价是否可被预测的统计方法,挑战了有效市场理论,2013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笑着首先声明道,诺贝尔奖得主并不是全方面的经济学专家,谈到中国经济,他个人最关注的领域是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
汉森看到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今天也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那么,未来该如何更好地驾驭?

583.jpg

2013年诺贝尔经

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
他说道:“我觉得大家值得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如何能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创新活动。在过去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国有银行主导了太多的投资,而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也过多地投入到国有企业中。在国有领域以外,一些生产效率高的活动从影子银行这个渠道获得了资金。”
“谈到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很多人会提到影子银行似乎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点。但我觉得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影子银行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因为它是企业取得资金来源的渠道之一。在未来,我觉得中国需要更多地关注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创新活动,包括对高新科技的投资。” 汉森总结道。
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 ·马斯金(Eric S. Maskin)在2007年因其机制设计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他致力于将经济学研究应用到解决社会不平等、全球变暖等现实问题上,因此,他着眼于中国经济一些更基础的现实问题,做了一个“学会走路之前尝试去跑步”的比喻。

584.jpg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 ·马斯金(Eric S. Maskin)
马斯金认为,除了包含持续市场化和资本市场改革在内的经济环境变化以外,中国人的企业家创新精神是推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他也肯定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为大型基建企业和对外贸易带来的机遇。
“但我个人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别环节好像是在学会走路之前尝试去跑步。中国的农业改革和城镇化还远没有结束,我们看到中国工农业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多改进空间。这过程中,肯定需要去解决一些政策上的限制。此外就是国企改革问题,我知道习主席最近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这些政策非常好,需要去很好地落实,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更加乐观。”
在世界经济层面,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倾向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可能,白宫正在酝酿对中国构筑更严苛的贸易壁垒。对此,马斯金认为中美爆发贸易战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是美国总统单方面想要提升关税,他不认为美国国会持有相同的意见。
展望世界经济的未来,中美两国的相对格局也为人关注。当被问到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否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超过美国,希腊裔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笑着把问题推给了两位美国经济学家。


595.jpg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汉森觉得比起经济总量,人均数值可能是更有意思的比较,此外,他也不愿意把两个可以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放置在对立的竞争关系中:“未来的某一天,两国的经济总量可能会有这样一个交叉点,但我觉得这个点不是特别重要。”
皮萨里德斯开玩笑补充道:“作为一个欧洲人,我来简短地回答一下——我们真的不关心这个。我们在一边就跟看体育比赛一样看个热闹。”
皮萨里德斯的领域是宏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在2010年因关于失业的研究而获得诺奖。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是近来就业领域讨论频繁的一个话题,去年年底,《纽约客》一期人类向机器人乞讨的封面漫画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
对此,三名经济学家整体都持有乐观的态度。


597.jpg

《纽约客》封面漫画:人类向机器人乞讨
皮萨里德斯认为,在金融科技、智能投顾、自动驾驶汽车和自动化的大环境下,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几十年全方面推动经济和技术发展。 虽然制造业就业将因此下降,但是中国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大。“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就业人口 70%以上。相比之下,在中国该比例不到50%,因此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过去30年劳动力转型非常成功,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进入沿海,从事非农工作。”皮萨里德斯表示,“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就不需要这样的转型了,很多人担心机器人可能会破坏就业机会,但还是应该拥抱高科技和创新,同时提高技能以从事高技能的服务行业。”
马斯金则设想得更遥远,即使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全面取代各行各业的工作,那么政府也可以给每个人发放生活保证金,到时,人人都步入“有闲阶层”。
三名诺奖得主给大学生们给出的人工智能时代建议是,无需为选什么专业而焦虑,并不是只有编程才能在未来社会存活。尤其是对本科教育而言,文学、人类学、哲学等专业都可以培养必需的学习能力。
“我还是想老生常谈一句,在任何时候,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 皮萨里德斯说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纳金网 ( 闽ICP备2021016425号-2/3

GMT+8, 2025-1-27 05:53 , Processed in 0.08300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创意设计 X2.5

© 2008-2019 Narkii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