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6-5
- 注册时间
- 2011-12-22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665
 
- 纳金币
- 665
- 精华
- 0
|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3D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其工业化和应用化进程可追溯至十余年前;然而,相比传统2D的统治地位,3D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处于技术研发和市场导入阶段。直到最近《阿凡达》全球热映,才真正使其获得了进入主流市场的契机。各大好莱坞电影公司及索尼、松下等电子业巨头均欲借此东风,将商业化3D产品作为未来发展的最佳突破口。或许,全民3D的时代离我们已不再遥远。
3D电影成大势所趋
如果说《飞屋环游记》意味着3D电影的回归,那么《阿凡达》的成功预示着3D将超越类型片的范畴,成为未来好莱坞主流大片的“希望所在”。
媒体和观众对《阿凡达》的追捧大概首先要归功于卡梅隆所采用的新型双镜头3D摄影系统,及其对动作捕捉和虚拟摄像系统的不断改进。传统的3D技术可使前景对象“延伸”至观众的视野,而《阿凡达》的影像则凸显了前景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落差感和层次感,战斗场面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大呼过瘾。不过,也有观众难掩失望之情——与之前的3D电影相比,《阿凡达》并未取得任何革命性的突破,CG人物看上去依然像是精心绘制的卡通人,而无法达到可与实景拍摄相媲美的逼真感与细腻度。
事实上,《阿凡达》的革命意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倒不如说是商业上的。在此之前,3D多限于动画片、恐怖片等类型片,如今好莱坞主流商业大片亦蠢蠢欲动,欲借3D之东风“重新发明”吸引观众去电影院的理由。
不过,3D电影的票房和口碑与3D眼镜却一直不成正比。制作粗糙、累赘笨重、镜片模糊之类的抱怨一直不绝于耳。所幸的是,飞利浦和三星已在3D自动成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这意味着未来观众无须佩戴眼镜便可领略无与伦比的3D观影体验。另外,好评如潮的IMAX视觉效果将促成未来3D与环幕电影等强强联手,以打造出更宏大、更深峻的视觉盛宴。
3D从影院走进家庭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视觉媒体艺术形式,电影在过去50年中并未得到改善。现在正是蜕变的时机。我们并不打算仅将影院作为改造对象,而是希望能够同时为家庭、为消费者带来改变,让3D变得无处不在,触手可及。”《阿凡达》制片人乔·兰道数月前发表的“3D宣言”如是说。
影片上映后,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的3D终于奏响了进军家庭娱乐业的号角。在上周举行的美国电子消费品展会(CES)上,卡梅隆的盟友——松下宣布将于两年内推行适用于电视、蓝光盘和播放器的技术标准,并展示了拥有改进版蓝光播放器和8.5英尺等离子显示屏的影院原型。与其他3d电视一样,该设备将视频的帧速率从60次/秒提升为120次/秒,使闪光交替进入左右眼的视域,液晶快门眼镜将根据闪光的位置过滤掉另一侧的画面,使双眼在同一时间看到不同的图像,从而同步感知到屏幕上的立体虚拟世界。
影视、音频、动漫和网游的相互渗透使得3D在电子消费领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强势。如3D数码照相机、3D冲印及3D数码相框已于去年年末实现产品化。该相机可通过双镜头叠加同一场景以产生立体影像,或是利用2D功能进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对比。而所谓的3D数码相框可以利用偏光原理,将不同图像同时折射到双眼,甚至可以充当3D眼镜,将普通照片立体化。
同样,奥迪等汽车业巨头也竞相推出3D导航界面,模拟真实的建筑、街道和车辆;而不愿花大价钱购买车载Gps的消费者则可以选择支持三维影像的GPS智能手机,既便携又省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