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6-5
- 注册时间
- 2011-8-16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3692
- 纳金币
- 3692
- 精华
- 0
|
日前,央视调查发现,一种药物从药厂出厂价到医院的终端价格,中间各环节中间利润高达2000%以上。以一种名为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药品为例,其出厂价仅0.6元,到了患者手里,却变成了12.65元。(11月14日《新京报》)
人们为什么一直以来被
看病
难、
看病
贵的问题困扰?我们不妨跟着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的产销、买卖链来分析这个问题。
药厂核定成本及利润后,确定出厂价为0.6元。此价格低廉到足以让普通老百姓欢呼雀跃,根本犯不着为看病
吃药
发愁。然而,药品一出厂我们就开始纠结:到了医药公司手里,价格陡增至4元。也就是说,医药公司从中获利3.4元,利润率566.67%。除去中间的运输成本,医药公司至少从一支0.3克的药品中,获利3元多。
药品已到医药公司,普通患者可以直接拿药了吧?当然不能。因为我们实行药品招投标政策,医院还得以招投标获取药品。一支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从4元又变成了11元,中间利益方拿走7元,利润率175%,相比出厂价0.6元,利润率已达1066.67%。医院也不可能以进价卖药,再加上15%的加价,药价随即涨到了12.65元。与出厂价对比,患者为一支0.3克的药品,支付了12.05元的中间成本,药品利润率高达2000.83%!
很显然,药品从药厂出门,途经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医生之后,身价陡增20倍。专家分析认为,这一切都是因现行医疗体制中药品招投标制度存在漏洞所致。设立招投标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遏制药价虚高,结果却被利益团体钻了空子,成了虚高药价的最大推手。
那么,药品产销链是否可以简化,流通路径是否可以进一步缩短呢?比如药品是否可以在药厂经检测等相关环节之后直接进入药房和医院?这应该不难。只要我们有这样一个基本认知:从6毛到12块,2000.83%的差价率,滴滴都浸透着患者的血汗与泪水;从6毛到12块,我们养了太多的、不必要的“药品耗子”。
药品贵,看病难,根在医疗体制。而医疗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砸掉药品中间环节一些利益方的暴利饭碗,有没有决心去向医生回扣、医药代表回扣等灰色利益说“不”。(刘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