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4-10-21
- 注册时间
- 2011-12-16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394243
 
- 纳金币
- -1
- 精华
- 0
|
![]()
深圳凤凰立体影像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检测仪器
梳着小分头,胸前吊着个沉甸甸的双镜头相机,双手端着对焦取景,20多年前,行此举者必是时髦人士;到了傻瓜机当道的年代,框定拍摄对象,“咔嚓”一声完事,让手动调焦的技术活转眼过时;现如今,数码时代,动态取景、及时成像,不仅像素高,还省了胶卷钱。
操作照相机的动作,折射出光电技术的日新月异:从“手动”到“傻瓜”,再到“数码”,这三个发展阶段,使国产相机品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遍地开花到迅速淘汰出局的痛苦过程。
到目前为止,37家老牌国产相机厂“硕果仅存”的是总部位于江西上饶的凤凰品牌。作为“中国光学第一股”, 老“凤凰”虽品牌犹在,但主打产品已不是相机。半年前,“凤凰”突然宣布,与深圳掌网立体公司合作,成立深圳凤凰立体影像公司,意图将掌网公司自主研发的3D(立体成像)前沿技术,嫁接到“凤凰”品牌上,从而一举占领市场制高点,在3D时代重振昔日辉煌。
按照当初设想,深圳凤凰半年内推出新品,今年将生产13万台凤凰牌立体数码相机,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然而,7个多月过去了,“凤凰”一只也没有飞出来。
接连几日,本报记者前往探访,并多方求证,终揭开其中奥秘。
相机行内两只“国鸟”,独剩“凤凰”在飞
在南山区登良路一家豪华写字楼的8楼,记者见到了深圳市凤凰立体影像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华山。
作为江西凤凰派驻深圳的“特使”,他向本报记者坦言,按照计划,第一批凤凰牌立体相机应该上市了,可现在一台也没有推向市场,就是希望产品尽善尽美,并保证上市后的货源稳定。
李华山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江西凤凰公司工作,见证了“凤凰”主营业务从鼎盛到萎缩的历程。他说,凤凰兴盛时,有400多个销售人员,一度占领全国60的市场。而在凤凰之前,更牛的是上海的海鸥牌相机,曾一度要凭票供应。
到了1985年,随着进口相机的大举进入,技术落后、升级缓慢的民族品牌相机的冬天很快降临。这一年,堪称国产相机生死存亡的分水岭:已畅销了20年的海鸥DF120系列相机,出现严重滞销,至年底,所有生产线被迫全部关闭。到了1989年,国产相机厂家全面陷入困境。经过关停并转后,国内37家照相机制造厂,仅剩下“海鸥”和“凤凰”两只“国鸟”还在飞。
由于经受不住日本多家著名品牌的冲击,在数码技术领域,国产相机甚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完败于洋品牌。随后,身边的唯一伙伴海鸥品牌也悄然退市,“凤凰”成了民族品牌的一棵独苗。
作为光电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凤凰光学”曾多方寻求突破,转向光学加工、精密注塑、模具制造、表面装饰等工业制造领域,以此维持着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
据介绍,凤凰已经退出了数码相机领域,现主要生产光学镜头、快门以及零部件,为日本五六家当初的竞争对手做贴牌“打下手”。除此之外,凤凰每年向美国出口手动单反相机两三万台,但这属于市场补缺捡漏性质——因为日本的著名品牌早已停掉了过时的生产线。
异地联姻,是“强扭”还是“佳配”?
2010年11月,深圳高交会开幕前一天,江西凤凰集团与深圳掌网立体公司在深圳喜来登酒店“突然”宣布一则重大消息:两家企业在深圳结盟成立新公司,生产自主品牌3D数码相机。
江西凤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小勇信心十足地表示,“在2D时代,我们未能抓住机会,在3D时代我们再也不会坐失良机!”
深圳掌网立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炜豪言,两家公司将共同投资设立凤凰立体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其中凤凰光学以现金方式出资1020万元,占51%股权。双方的合作总投资额为8000余万元,将规模化推出全球首创的3D数码相机、摄像机和播放机等产品。
7个多月后,李炜向记者表示,与凤凰联姻,虽是经朋友“牵线”认识,但完全属于“自由恋爱”,并非“强扭”。是双方各取所需、各尽所长,掌网有一流的研发成果,凤凰有品牌优势,可谓强强联手,是遵从市场游戏规则的“佳配”。
李炜说,他们计划3个月完成研发,6个月内推出新品,一年内迅速向国内市场铺开。“现在看来,实现这个目标有点困难,要稍稍推后一点。原因是3D技术发展实在太快,一款新产品从样机到定型,要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注入最新成果,我们希望将产品修改到尽善尽美时推向市场。”
据介绍,深圳掌网立体公司“是国内首家将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制造相结合,并批量生产3D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推迟上市,是因研发“烧钱”太多?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南山区的深圳动漫园。在7栋的一层楼内,记者看到一大群年轻人正在电脑前紧张忙碌着,在临窗的一个平台上,摆放着若干不知名的仪器和电路设备。“这是我们从事研发工作的一个局部,主要研发团队在另一栋楼内。因涉及到技术机密,一般不对外开放参观。”深圳掌网公司品牌建设负责人赵鹏向记者表达歉意。
在一间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掌网立体的掌门人李炜。
提起技术研发,身兼中国立体视像(3D)产业联盟副会长的李炜说,3D技术研发,“烧钱”太厉害了。“最近的4年内,掌网公司已投入近4000万元的前期研发费用,85%的成本花在了研发上。”
据称,掌网公司拥有60多名专业研发队伍,在近3年时间里,已在国内外取得了近50项各类3D专利技术。在公司的一间陈列室,记者看到,各种专利证书几乎挂满一面墙。“照相机属于光、机、电一体化精密仪器,用于新产品实验的测试设备价格昂贵,少则数十万,多则上千万一台。”李炜承认,手头确实较紧,有些时候,他们只能用传统手段做高新技术的活。
其实,“给钱”的并不少。去年,国家工信部还将200万元“电子发展基金”奖给了掌网公司,以奖励其“立体三维成像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回忆评选经过,李炜颇感自豪,“经过5轮答辩,专家现场打分,我们以总分第一胜出。”
说起资金支持,李炜坦言,“各方面支持很大,但远不够。”
掌网公司从2005年起步,2008年开始专利产业化。“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切基础,归根结底还是融资难。若能在政府采购、重大项目资金等方面倾斜一下,将会解我们的燃眉之急。”李炜说。
目前,合资兴建、位于宝安福永的工厂已建成,加装了“深圳芯”的首款立体相机已诞生。不过,限于设备投入及储备不足,预想的“年产13万台”计划很难实现。
“现在,已有人要打来100万元定金,可我不敢接啊。”李炜说,“放弃研发,将资金投入到生产线,我立马就能赚钱,可从长远看,研发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稍有停滞就会被国外同行超越,结局必然是重复2D时代国产品牌全军覆没的老路。”
合作公司凤凰立体影像负责人李华山表示:“目前,我们不担心市场问题,担心的是新产品上市后的产能问题。”根据往常经验,一旦新品上市,很快会吸引竞争对手的目光,若产能跟不上,后续铺货不足,等于是为竞争对手探了路,且极易为对手“反超”。
3D产业瓶颈:缺乏技术标准各自为战
为了掌握全国3D行业的现状,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立体视像(3D)产业联盟秘书长唐斌。
唐斌觉得3D产业的困局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标准不统一,国内企业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二是没有健康标准,如观众出现头晕、恶心、视力减退等消极影响,没有限制标准。
深圳由于电子业基础好,产业配套完善,目前是全国3D企业的重点聚集地,也是全国3D技术的创新基地,目前有上千家企业聚集。唐斌表示:“全行业都在关注深圳,希望深圳企业在这一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
“3D显示时代来临,但3D相机的春天迟到”
记者通过目前全国最大的3D门户网站“3D中国”获悉,目前,“3D中国”的注册用户已经有26万人之多。
中国立体视像(3D)产业联盟秘书长唐斌提供了一组数据说明显示器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去年,国内共生产了9000万台平板彩电,其中内销的有4000万台,其余为外销,其中有400万台是3D(立体)彩电。预计今年3D平板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将上升到30%至50%,由此可见3D显示的市场扩张态势。
全国3D显示行业发展呈现井喷局势,为何3D照相机迟迟不见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起3D相机,李炜颇有几分失落,“我本以为3至5年内,3D相机将很快推出并全面占领市场,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还是传统数码相机唱主角。”他颇感无奈地表示,“3D时代已经来临,可3D相机的春天迟迟未到。”
记者了解到,3D显示技术与3D数码照相机是两个概念。照相机是典型的光、机、电一体化精尖设备。如自动对焦一项,就需要微电机、集成电路、新材料等等。
据介绍,目前涉足3D行业的企业很多,但仅有约10%的存活率。业内人士介绍,国外某著名品牌刚推出一款3D数码照相机,据称其研发投入约合人民币2亿元,令国内企业无法望其项背。该款30相机的市场零售价为2000多元。而据了解,产自深圳的凤凰牌立体数码相机,零售价将定在2000元以内。记者咨询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个价格有市场竞争力,但也表示,“国产品牌千呼万唤不出来,总让人觉得挺悬。”
深圳何时会飞出第一只“凤凰”,国产相机的“最后一只‘国鸟’”能否抓住3D契机,实现凤凰涅槃,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相关:单反相机,为何不见“山寨版”?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照相机行业经过了两轮洗牌,一次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一次发生在进入21世纪之交。第一次是国外的傻瓜相机及“水货”相机冲击,第二次是国外数码相机潮水般涌入。如今,是从二维到三维(3D)的过渡时期。
业内专家称,即便是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山寨版”满天飞,单反相机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山寨版”。就拿一个单反镜头来说,其中至少由15片各类型的玻璃镜片组成,有的加长镜头内有三四十块镜片。若打开单反照相机镜头,里面其实是一大包玻璃镜片。这些镜片在一瞬间移动组合,才构成影像。“高级单反相机镜头,即便让你‘山寨’,你也办不到。甚至你拆开了,连还原都不可能。”
异地联姻,是“强扭”还是“佳配”?
2010年11月,深圳高交会开幕前一天,江西凤凰集团与深圳掌网立体公司在深圳喜来登酒店“突然”宣布一则重大消息:两家企业在深圳结盟成立新公司,生产自主品牌3D数码相机。
江西凤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小勇信心十足地表示,“在2D时代,我们未能抓住机会,在3D时代我们再也不会坐失良机!”
深圳掌网立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炜豪言,两家公司将共同投资设立凤凰立体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其中凤凰光学以现金方式出资1020万元,占51%股权。双方的合作总投资额为8000余万元,将规模化推出全球首创的3D数码相机、摄像机和播放机等产品。
7个多月后,李炜向记者表示,与凤凰联姻,虽是经朋友“牵线”认识,但完全属于“自由恋爱”,并非“强扭”。是双方各取所需、各尽所长,掌网有一流的研发成果,凤凰有品牌优势,可谓强强联手,是遵从市场游戏规则的“佳配”。
李炜说,他们计划3个月完成研发,6个月内推出新品,一年内迅速向国内市场铺开。“现在看来,实现这个目标有点困难,要稍稍推后一点。原因是3D技术发展实在太快,一款新产品从样机到定型,要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注入最新成果,我们希望将产品修改到尽善尽美时推向市场。”
据介绍,深圳掌网立体公司“是国内首家将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制造相结合,并批量生产3D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推迟上市,是因研发“烧钱”太多?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南山区的深圳动漫园。在7栋的一层楼内,记者看到一大群年轻人正在电脑前紧张忙碌着,在临窗的一个平台上,摆放着若干不知名的仪器和电路设备。“这是我们从事研发工作的一个局部,主要研发团队在另一栋楼内。因涉及到技术机密,一般不对外开放参观。”深圳掌网公司品牌建设负责人赵鹏向记者表达歉意。
在一间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掌网立体的掌门人李炜。
提起技术研发,身兼中国立体视像(3D)产业联盟副会长的李炜说,3D技术研发,“烧钱”太厉害了。“最近的4年内,掌网公司已投入近4000万元的前期研发费用,85%的成本花在了研发上。”
据称,掌网公司拥有60多名专业研发队伍,在近3年时间里,已在国内外取得了近50项各类3D专利技术。在公司的一间陈列室,记者看到,各种专利证书几乎挂满一面墙。“照相机属于光、机、电一体化精密仪器,用于新产品实验的测试设备价格昂贵,少则数十万,多则上千万一台。”李炜承认,手头确实较紧,有些时候,他们只能用传统手段做高新技术的活。
其实,“给钱”的并不少。去年,国家工信部还将200万元“电子发展基金”奖给了掌网公司,以奖励其“立体三维成像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回忆评选经过,李炜颇感自豪,“经过5轮答辩,专家现场打分,我们以总分第一胜出。”
说起资金支持,李炜坦言,“各方面支持很大,但远不够。”
掌网公司从2005年起步,2008年开始专利产业化。“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切基础,归根结底还是融资难。若能在政府采购、重大项目资金等方面倾斜一下,将会解我们的燃眉之急。”李炜说。
目前,合资兴建、位于宝安福永的工厂已建成,加装了“深圳芯”的首款立体相机已诞生。不过,限于设备投入及储备不足,预想的“年产13万台”计划很难实现。
“现在,已有人要打来100万元定金,可我不敢接啊。”李炜说,“放弃研发,将资金投入到生产线,我立马就能赚钱,可从长远看,研发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稍有停滞就会被国外同行超越,结局必然是重复2D时代国产品牌全军覆没的老路。”
合作公司凤凰立体影像负责人李华山表示:“目前,我们不担心市场问题,担心的是新产品上市后的产能问题。”根据往常经验,一旦新品上市,很快会吸引竞争对手的目光,若产能跟不上,后续铺货不足,等于是为竞争对手探了路,且极易为对手“反超”。
3D产业瓶颈:缺乏技术标准各自为战
为了掌握全国3D行业的现状,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立体视像(3D)产业联盟秘书长唐斌。
唐斌觉得3D产业的困局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标准不统一,国内企业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二是没有健康标准,如观众出现头晕、恶心、视力减退等消极影响,没有限制标准。
深圳由于电子业基础好,产业配套完善,目前是全国3D企业的重点聚集地,也是全国3D技术的创新基地,目前有上千家企业聚集。唐斌表示:“全行业都在关注深圳,希望深圳企业在这一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
“3D显示时代来临,但3D相机的春天迟到”
记者通过目前全国最大的3D门户网站“3D中国”获悉,目前,“3D中国”的注册用户已经有26万人之多。
中国立体视像(3D)产业联盟秘书长唐斌提供了一组数据说明显示器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去年,国内共生产了9000万台平板彩电,其中内销的有4000万台,其余为外销,其中有400万台是3D(立体)彩电。预计今年3D平板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将上升到30%至50%,由此可见3D显示的市场扩张态势。
全国3D显示行业发展呈现井喷局势,为何3D照相机迟迟不见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起3D相机,李炜颇有几分失落,“我本以为3至5年内,3D相机将很快推出并全面占领市场,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还是传统数码相机唱主角。”他颇感无奈地表示,“3D时代已经来临,可3D相机的春天迟迟未到。”
记者了解到,3D显示技术与3D数码照相机是两个概念。照相机是典型的光、机、电一体化精尖设备。如自动对焦一项,就需要微电机、集成电路、新材料等等。
据介绍,目前涉足3D行业的企业很多,但仅有约10%的存活率。业内人士介绍,国外某著名品牌刚推出一款3D数码照相机,据称其研发投入约合人民币2亿元,令国内企业无法望其项背。该款30相机的市场零售价为2000多元。而据了解,产自深圳的凤凰牌立体数码相机,零售价将定在2000元以内。记者咨询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个价格有市场竞争力,但也表示,“国产品牌千呼万唤不出来,总让人觉得挺悬。”
深圳何时会飞出第一只“凤凰”,国产相机的“最后一只‘国鸟’”能否抓住3D契机,实现凤凰涅槃,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相关:单反相机,为何不见“山寨版”?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照相机行业经过了两轮洗牌,一次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一次发生在进入21世纪之交。第一次是国外的傻瓜相机及“水货”相机冲击,第二次是国外数码相机潮水般涌入。如今,是从二维到三维(3D)的过渡时期。
业内专家称,即便是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山寨版”满天飞,单反相机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山寨版”。就拿一个单反镜头来说,其中至少由15片各类型的玻璃镜片组成,有的加长镜头内有三四十块镜片。若打开单反照相机镜头,里面其实是一大包玻璃镜片。这些镜片在一瞬间移动组合,才构成影像。“高级单反相机镜头,即便让你‘山寨’,你也办不到。甚至你拆开了,连还原都不可能。”
来源:3D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