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金网
标题:
增强现实AR等待引爆点:未来AR技术必将走入生活
[打印本页]
作者:
markq
时间:
2012-5-25 16:58
标题:
增强现实AR等待引爆点:未来AR技术必将走入生活
给我一张地图吧。或者,给我一部手机。
当你第一次来到一个城市,通过手机中的GPS定位了位置,然后打开手机的摄像头对准眼前陌生的街道—过一会儿,相关的数字信息会叠加在拍摄的街景旁:机场和车站的入口、城市交通的售票厅、一家餐馆的招牌菜、一处景点的门票价格、一家购物中心的打折信息,同时也会展示它们究竟藏在哪个拐角,而名字就标在那些建筑物的头顶上……
我们不想重复“这已经不是科幻电影中的镜头”的老调调,但是对于这种“增强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应用,现在要实现起来的确已不是问题。
一些开发者正在跃跃欲试。高通公司资深技术经理凌璠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自高通公司在2011年下半年推出面向开发者、可以免费使用的AR开发SDK(开发工具包)以来,已经有超过1.9万名开发者和中小开发公司下载了这个工具包。他们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另有少部分在中国。
2010年6月,高通公司正式宣布了自己的增强现实市场计划,扶持开放平台,此后先后推出基于Android和iOS平台的软件开发包。这家公司除了以此降低AR应用的开发门槛之外,更长远的计划还包括在其主推的Snapdragon系列移动芯片中直接植入对AR的支持。
其实AR第一次被应用在手机上,距我们现在看到的要早很多。一家名为PresseLite的法国软件开发工作室,曾在2009年8月推出过“Metro Paris Subway”这款软件。当你安装之后,通过iPhone摄像头观看部分巴黎的街道时,屏幕会显示附近店铺的信息。
是的,就是在2009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3年。尽管与地图、导航仪以及各种各样曾经风靡一时的“签到应用”相比,AR软件的使用体验更好、视觉效果更令人愉悦,我们也可以不时看到这一技术在其他领域,如互动媒体、广告等行业得到尝试的消息,但它却始终没有真正走入大多数人的生活。
这多少有些令人好奇。
按照习惯于字斟句酌的科学家们的定义,增强现实是指“允许用户看到真实的世界,同时在真实的世界上叠加或混合信息”。最初它并不是一项民用技术,在1960年代,它最先被波音公司用在了飞机维修上。但那时的使用者必须穿上一套类似宇航服的服装,因此它自然无法来到消费市场。因为除了极客发烧友,没有人会对这套东西感兴趣。
是手机等手持终端的发展,将AR技术从天上拉到了地下。如今我们动辄可以看到主频在1GHz以上的移动CPU,进行绝大部分复杂的运算几乎都不在话下。非要对比的话,今天一台高配智能手机的计算能力,已经与当初美国人将人类送上月球的时候所需要的计算机运算能力相当。对于AR应用而言,手机的计算能力早已不是瓶颈。
问题出在提供虚拟图像叠加功能的图像识别芯片上。图像识别芯片的工作相当于玩一场“大家来找茬”,它对图像的特征点进行扫描,然后将这些特征与后台匹配信息一一对应,显示在用户的眼前。但眼下图像识别芯片技术的发展仍有待突破,有时识别速度慢,有时甚至识别不出来。我们都知道英特尔、AMD、英伟达(Nvidia)和德州仪器,它们可以生产出提供海量和高速运算能力的CPU,但在图像识别芯片方面却乏善可陈。
这种现状极大影响了AR在那些高度依赖视觉的行业,如媒体、广告、游戏行业中的运用,而视觉效果通常也正是AR技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AR原本可以在广告中改变那种一成不变的陈旧的内容呈现方式,通过画面特征和后台的叠加,成为立体且信息量丰富的广告展示,但既有的图像识别技术,在面对过黑或者过白的颜色时,往往一筹莫展,无法有效地识别特征信息。另外,它通常还需要开发者手动对图片特征点进行对应,并与希望叠加的内容连接,无法自动生成,极大影响了开发的效率。
如果希望AR应用在更为复杂的领域,比如医疗,在显示器上直观地标明需要切除的器官的部位和大小,那么对位置精度的要求,将远远高于通常的LBS(位置服务)和导航服务。因为谁都知道,在手术中,1毫米的位置误差,都可能导致一场严重的医疗事故。
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系教授加藤博一,曾率先开发出对AR应用中影像叠加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技术。根据日本《日经新闻》2011年7月的报道,加藤博一和他的团队正计划用4年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对叠加位置精度和可靠程度的研究,使AR技术能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即便只是将AR应用在LBS服务上,不少创业公司也发现自己遇到了大问题。要使AR的体验吸引用户,就必须有足够丰富的数据库,而这往往是大多数创业公司所不具备的。在接受采访时,触景无限CTO肖洪波表示,数据库的确是眼下AR创业公司遇到的大问题。触景无限是国内最早投入AR技术创业的公司之一,主要产品为面向智能手机的增强现实浏览器。
更丰富的数据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图和位置信息以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商铺、娱乐、交通、资讯等其他周边信息,这些数据通常掌握在不同的公司手中。在AR暂时还缺乏普遍认可的时候,很少有公司愿意提供自己的数据接口与AR应用公司合作。
看起来,要想增强现实应用获得广泛认可,利用掌握了各种海量本地数据、同时可以提供对外开放平台的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推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毕竟大部分公司都对它们提供的可观流量趋之若鹜。
而它们的确有这样的计划。就在2012年2月,一款Google的“增强现实眼镜”的原型被公布出来。这款眼镜在一个镜片中专门安置了独立的半透明区域,用来叠加显示各种信息,包括新闻、位置资讯等。在此以前,那些基于AR技术的LBS服务,也大多使用了Google的地图信息。
在2011年Facebook开发者大会F8上,Obscure Digital公司展示了他们利用Facebook平台的互动增强现实装置Connections for Facebook。系统通过3D摄像头捕捉人的位置,再通过投影仪,使每个人脚下出现的圆圈被各种颜色的柱状图包围。参与者之间的社会网络和各种联系,被实际显示成圆圈与圆圈之间的连线,原本只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信息和社会网络获得了真实的投射。
这些大公司都有意推动增强现实的下一步发展。如果这些可观的数据库最终开放给提供AR应用的中小公司、同时吸引更多其他细分类型数据公司的加入,那么离增强现实技术的真正爆发也就更近了一步。
这会真正扭转大众对于AR应用的态度。“增强现实应用没有获得普及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技术能够带来的好处。”凌璠说。
过去高通以手握众多的通讯技术专利而闻名,也是全球最大的移动芯片提供商之一。如何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和更多利润来源?这家公司的判断之一就是增强现实应用市场,通过对开发者和软件服务的渗透,高通将在一个它们所认为的新兴市场上占有自己的话语权。
想象一下,如果Google和Facebook通过开放数据库,成为AR应用的“数据库标准”的话,那么通过率先引爆AR的开发者市场,高通就会是开发工具领域事实上的标准制定者。当然,从根本上,这会又一次拉动高通移动芯片的销售数字。
凌璠承认增强现实市场的增长还有赖于价值链的其他环节。但在这个时代,是开发者促进了应用增长、还是应用增长催生了更多开发者的加入,从来就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即便是那些自认为有眼光的公司,也常常需要赌一把,为自己的未来***。
至少AR应用市场还不是一个过于虚无缥缈的赌注。一个最近的例子是通用汽车公司在其实验室中开发的汽车AR系统,它被命名为G.M.Tinkers。这套系统通过在车外安装多个摄像头和传感器,监视司机眼球和头部的运动并及时将一些补充信息显示在前挡风玻璃上,让司机更好地了解路况信息,它甚至脱离了手机,成为一个自然界面。
这或许才是AR的终极形态,它更符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计算机界面”的构想。微软的研究部门正在试验一种基于AR技术的投影仪,利用4台Kinect体感设备采集信息,通过手势的变化在房间的空间里创造出一个计算界面。
不过,在这些疯狂的点子被实现以前,我们还是更期待在早已普及的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看到增强现实应用被引爆的那一天。
AR应用的典型场景
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与传统的、仅仅基于GPS位置信息的服务相比,建立在图形表现上的增强现实应用,可以提供更直观、更准确、视觉效果更吸引人的服务。随着数据库的丰富,叠加在真实场景里的数字化信息,可以更为丰富。
作者:
.
时间:
2012-12-28 20:19
谢谢楼主的用心分享,顶一个~~!!
欢迎光临 纳金网 (http://go.narkii.com/club/)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