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5. 增强现实交互式网球游戏
“The eye of judgment”,是一款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所作的桌上型卡片游戏(图 6)。利用摄影机判断卡片上的标记样式与位置,并在屏幕上显示虚拟的对象,如怪兽、魔法特效等等。游戏的操作也全部都使用卡片,例如翻转、重迭还有行动卡、取消卡等等。玩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实际在玩桌上型游戏一样,但是不同的地方是将游戏内容中虚拟的对象呈现在现实生活中,增加了感官上的刺激。游戏的过程的声光效果,大大提升了它的游戏性,算是一款很成功的游戏[10]。
图 6. “The eye of judgment”游戏情境
Mulloni, Wagner, & Schmalstieg[11]研发了一套具有行动性的游戏(图 7),游戏中虚拟的地图对应现实环境的房间,在房间的各角落贴上标记代表地图上牛群的位置。玩家们用行动装置去读取标记,来搜集该地点的牛群,或是抢夺在对手领地内之牛群,取得较多牛群的即是赢家。玩家们必须在房间里跑来跑去,与队友战略的讨论来完成游戏目标,游戏的过程中不单纯只是与队友的互动,随时还会有敌队挑衅、示威的举动出现,在互动性与行动性方面达到了很好了效果。
图 7. 画面
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游戏的人机接口一直在进步,且朝向更直觉化、更符合人类日常生活的型态。
尤其是“The eye of judgment”,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所做的人机接口,弥补了纸牌游戏声光效果的贫乏。在实体纸牌游戏上加上虚拟的特效,来增进游戏对玩家的吸引力。这游戏不但保留了纸牌游戏在玩法上的特性,也增加了虚拟的游戏特效,成功的创造出颠覆传统的数位多媒体游戏。
苏俊钦[12]为儿童设计了一套增强现实中文注音符号学习教材(图 8),系统依照每个注音符号的发音,建构相对应的虚拟动物图像,以动画告知儿童去拿取正确的标记。简单的系统操作与虚拟图像的辅助,可以有效增强儿童的兴趣,并提升学习集中力,加深儿童对中文注音的印象。
图 12. 接口设计概念图
游戏设计内容以四季的变化为例,题目设定为「请问地球分别在太阳的何处会产生四季?」系统会指示请先把代表太阳的标记放置于增强现实操作画面中间位置,再请把地球标记先后放置于春、夏、秋、冬四个对应位置完成作答。相对多媒体展示窗口会有对应的简介、提示与动画指导。
3.2 增强现实游戏研究架构
首先研读并搜集国内外文献资料,归纳出增强现实的特性,设计适合学习者互动合作的游戏内容。教材内容以小学自然科学「天文」单元为主,替小学生量身制订的游戏内容,希望能够让学习者产生兴趣,培养学习者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间接达到学习的目的。然后建置增强现实学习系统,以网页多媒体互动平台为架构,配有网络摄影机以读取标记,并与后端服务器传送与接收学习内容信息。系统建置完成后,挑选国小高年级学生为测试对象。主要目的在测试系统的稳定度及学生对系统得适应程度,游戏结束之后询问学生的意见,并透过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两种不同的系统有甚么样的感想,斟酌修改系统问题与内容。最后进入实验阶段进行教学成效的测试,在游戏的过程中参与并在旁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在结束之后给予问卷调查。在教学进行中,系统在数据库记录学习内容,以便分析学生学习成效的差异。实验完成后,开始分析搜集到的资料与问卷,了解增强现实对教学成效之影响,学习者与教学者的意见与态度,并对学习方式与课程设计进行评估。
4. 结论与未来工作(CONCLUSION&FUTURE WORK)
本研究系统还在建置阶段,除了研究如何使用增强现实结合多媒体素材之外,连接数据库的问题也逐渐在克服中。当然,设计游戏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如何对应学习者当下所学的教材,设计操作接口既简单人性化,可以减少学习时间,又能够提升娱乐性质,有效的引起学习者兴趣,产生学习者主动求知的欲望。
随着数字科技与多媒体整合技术的进步,将增强现实能让虚拟对象融入现实生活的特性应用在教育上,结合游戏学习的概念,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成效是值得让人期待的。本研究未来希望能完成系统实作,经过多次的实验修正教学内容,最后评估增强现实结合游戏应用于教育上的成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Ernst von Glasersfeld, An Exposition of Constructivism: Why Some Like It Radical,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Monograph, vol. 4, 1990, 19-210.
[2] F.J. Hibberd, Gergen's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gical Positivism and the Continuity of Error: Part 1: Conventionalism, Theory Psychology, vol. 11, 2001, 297-321.
[3] 吴幸铃,儿童游戏与发展,台北市:扬智文化,2003。
[4] R. Sandford & Ben Williamson (NESTA Futurelab).Games and learning. Bristol, 2005.
[5] A. Mitchell, & Savill-Smith, The use of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for learn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m http://www.learningtechnologies.ac.uk/ask/users/resources.asp?detail=All&ID=3879, 2004.
[6] J. Cassell, & M. Ananny, Shared Reality: Physical Collaboration with a Virtual Peer, CHI2000, 2000, 259-260
[7] P. Wyeth & H.C. Purchase, “Tangible programming elements for young children,”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 ACM, 2002, 774-775.
[8] P. Milgram & F. Kishino, A Taxonomy of Mixed Reality Visual Displays, 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E77-D, 1994.
[9] R. Azuma, 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 1995.
[10] A. Henrysson, M. Billinghurst, & M. Ollila, Face to Face Collaborative AR on Mobile Phones,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5, 80-89.
[11]Sony, The eye of judgment, from http://www.us.playstation.com/EyeofJudgment/, 2009
[12] A. Mulloni, D. Wagner, & D. Schmalstieg, “Mobilit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s core gameplay elements in multi-player augmented reality, Athens, Greece: ACM, 2008, 472-478.
[13] 苏俊钦,增强现实应用于中文注音符号学习之研究,台南国立成功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14] T. Kondo, Augmented Learning Environment using Mixed Reality Technology, World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in Corporate, Government, Healthcare, and Higher Education, vol. 2006, 83.
[15] W. Liu, A.D. Cheok, C.L. Mei-Ling, & Y. Theng, Mixed reality classroom: learning from entertainment, Perth, Australia: ACM, 2007, 65-72.
[16] A. Dünser & E. Hornecker,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hildren Interacting with an Augmented Story Book, Technologies for E-Learning and Digital Entertainment, 2007, 3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