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金网

标题: 中外影人共议合作拍片 “人们开始对3D反感”? [打印本页]

作者: C.R.CAN    时间: 2011-12-23 14:31
标题: 中外影人共议合作拍片 “人们开始对3D反感”?
中国电影产业蛋糕越做越大,海外影人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日前,奥斯卡前主席西德尼·甘尼斯等九位国际级电影大师来到北京,与韩三平、王中军、于冬等国内电影人深度交流。合拍片成了双方最关注的话题。
英文片或将成合拍趋势
由于中国对进口影片进行了配额限制,合拍片就成为国际制片商进军中国市场的重要策略。华纳兄弟制片公司高级副总裁约翰·凯柏表示,“我认为现在美国大的电影制片商包括独立电影制片人都对中国有兴趣。”他认为,在中国拍电影成本低,可以用最少的钱做最好的电影,同时还能“发展新兴的观众”。
博纳董事长于冬认为,“未来十年,中美电影的合拍是世界电影的主导力量。”在他看来,不仅中国题材的电影可以合拍,美国电影像《蜘蛛侠》、《007》都可以合拍。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对此也很赞同,他认为未来的合拍片不只是华语片为主,英文片或将成为趋势,“这几年好莱坞的融资难度还是蛮大的。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资本抗风险能力增强以后,不论是欧洲电影,还是美国的大制作电影,我觉得我们都有可能参与投资。”
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则认为中国历史题材对合拍片来说是笔巨大财富,“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很多故事非常适合动漫和魔幻题材的电影。这一领域的合作将使我们的利润成倍增长。”
不过从目前来看,中美合拍之路还存在不少障碍,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张恂表示,“由于双方沟通不够,没有很好地实现强强合作的目的,资本对接还需要捋顺。”此外,张恂认为,在文化上双方还存在误读,她建议制片商在拍摄和中国相关的题材时,不要生硬移植国外故事,而要从剧本创作时就加强合作。
中国电影市场竞争白热化
对于中国电影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美电影人有目共睹。韩三平认为,“未来五年,中国电影银幕数量将达3万块,观众将达到13亿人次,票房将达到300亿到350亿。要做到这些,除了中国电影人的努力,就是和国际电影的合作。”
除了数字的增长,产业格局也在迅速放大。于冬指出,“除了传统电影产业的人之外,大量的行业外资本,包括广电集团、新闻出版集团、房地产商,现在都投资拍电影,迅速抢夺人才资源。还有金融资本市场,大量的资金涌入,使这个产业迅速放大。”同时,行业内竞争也日益激烈,“未来十年之内,至少十几家上市公司会有非常大的盈利需求,所以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甚至到了白热化程度。无序竞争中会分化,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
王中军认为,随着这几年中国电影公司的迅速成长,产业链也在逐步完善,“电影是娱乐内容上最大风险的一个产品,即使是做得非常成熟的公司,在这方面也很难驾驭每部戏的风险。所以电影公司应该依附在一个完整的娱乐产业上,比如华谊也做电视剧、院线、艺人经纪。我觉得单一的电影在今天的社会上是蛮难生存的。”

创造力匮乏成发展瓶颈
中国电影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于冬坦言,“不是资金问题。还是题材创新、内容突破上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电影产量每年有六七百部的规模,但在题材和类型多元化方面远远不够。这不能完全归结为审查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寻求题材突破的能力不够,是我们的创造力不够。”他举例说,“市场上大量的古装片涌现,我把它归结为一个概念,叫年画电影、小人书电影,包括最近上映的《杨门女将》、《花木兰》、《鸿门宴》,我们小时候就知道这些故事,现在花很多钱把它拍成电影。”
王中军也指出,中国电影最缺的还是创意人才,“一部好电影的核心,就是一个好导演,或者一个非常好的创作团队。未来和美国公司合拍,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利用美国的电影人才。”
编剧薛晓璐则认为,中国电影创作者缺乏一种现代化的、和国际接轨的、更为开阔的思路,缺乏和全世界观众对话的技术手段。“我们的故事,还是习惯老老实实从头讲到尾,而没有用独特的视点。其实故事讲来讲去就那么多,但怎么样用一个独特的角度去阐述这个故事才最重要,这一点是中国创作者最容易忽视的。”
专家声音
阿里斯特·格里尔森(澳大利亚知名导演):“现在人们开始对3D产生反感。”
阿里斯特·格里尔森2009年受詹姆斯·卡梅隆邀请参与《阿凡达》的制作,2011年推出了3D冒险片《夺命深渊》。他在谈到3D电影现状时承认,现在人们开始对3D产生反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虽然憎恨3D电影,但是他们仍然会去电影院看3D影片,比如说像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可能人们一开始会去看,但是逐渐会对它丧失兴趣。”同时,他认为3D电影技术也将不断改进,“原来我们看3D电影必须要戴眼镜,以后随着技术的提高,可能我们不一定再需要戴这种眼镜,或者是需要另外一个小的技术,这样的话,可能电影票价也会卖贵一点。”
艾拉·多伊奇曼(美国电影专家):“某些时候,好莱坞是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敌人。”
在交流中,有观点提出中国电影应多发展类型片,艾拉·多伊奇曼却认为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好莱坞的类型片,并非是中国导演所要的,也就是说一些国际经验是不适合于中国的。因此某些时候,好莱坞是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敌人,而不是学习的榜样,它的一些固定公式并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好莱坞的特点就是非常直截了当,一个镜头就可以把这个人物的性格交代清楚了,而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所谓的叙事方法。”
西德尼·甘尼斯(奥斯卡前主席):“在美国市场唯一获得成功的只有一部《英雄》。”
谈到何种题材的中国电影更受美国观众欢迎,西德尼·甘尼斯表示,“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但他同时指出,目前在美国市场唯一获得成功的只有一部《英雄》,而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它是动作片,“美国观众不喜欢看有很多字幕的外语片”;二是因为它的宣传推广很有效,“《英雄》的预告片是和《杀死比尔》连在一起放的,剪辑的全是精彩的动作场面,观众自然就会理解这部电影的类型和卖点。”他认为中国电影要打入美国市场,仍需加强宣传和发行的力度。

创造力匮乏成发展瓶颈
中国电影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于冬坦言,“不是资金问题。还是题材创新、内容突破上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电影产量每年有六七百部的规模,但在题材和类型多元化方面远远不够。这不能完全归结为审查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寻求题材突破的能力不够,是我们的创造力不够。”他举例说,“市场上大量的古装片涌现,我把它归结为一个概念,叫年画电影、小人书电影,包括最近上映的《杨门女将》、《花木兰》、《鸿门宴》,我们小时候就知道这些故事,现在花很多钱把它拍成电影。”
王中军也指出,中国电影最缺的还是创意人才,“一部好电影的核心,就是一个好导演,或者一个非常好的创作团队。未来和美国公司合拍,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利用美国的电影人才。”
编剧薛晓璐则认为,中国电影创作者缺乏一种现代化的、和国际接轨的、更为开阔的思路,缺乏和全世界观众对话的技术手段。“我们的故事,还是习惯老老实实从头讲到尾,而没有用独特的视点。其实故事讲来讲去就那么多,但怎么样用一个独特的角度去阐述这个故事才最重要,这一点是中国创作者最容易忽视的。”
专家声音
阿里斯特·格里尔森(澳大利亚知名导演):“现在人们开始对3D产生反感。”
阿里斯特·格里尔森2009年受詹姆斯·卡梅隆邀请参与《阿凡达》的制作,2011年推出了3D冒险片《夺命深渊》。他在谈到3D电影现状时承认,现在人们开始对3D产生反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虽然憎恨3D电影,但是他们仍然会去电影院看3D影片,比如说像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可能人们一开始会去看,但是逐渐会对它丧失兴趣。”同时,他认为3D电影技术也将不断改进,“原来我们看3D电影必须要戴眼镜,以后随着技术的提高,可能我们不一定再需要戴这种眼镜,或者是需要另外一个小的技术,这样的话,可能电影票价也会卖贵一点。”
艾拉·多伊奇曼(美国电影专家):“某些时候,好莱坞是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敌人。”
在交流中,有观点提出中国电影应多发展类型片,艾拉·多伊奇曼却认为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好莱坞的类型片,并非是中国导演所要的,也就是说一些国际经验是不适合于中国的。因此某些时候,好莱坞是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敌人,而不是学习的榜样,它的一些固定公式并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好莱坞的特点就是非常直截了当,一个镜头就可以把这个人物的性格交代清楚了,而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所谓的叙事方法。”
西德尼·甘尼斯(奥斯卡前主席):“在美国市场唯一获得成功的只有一部《英雄》。”
谈到何种题材的中国电影更受美国观众欢迎,西德尼·甘尼斯表示,“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但他同时指出,目前在美国市场唯一获得成功的只有一部《英雄》,而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它是动作片,“美国观众不喜欢看有很多字幕的外语片”;二是因为它的宣传推广很有效,“《英雄》的预告片是和《杀死比尔》连在一起放的,剪辑的全是精彩的动作场面,观众自然就会理解这部电影的类型和卖点。”他认为中国电影要打入美国市场,仍需加强宣传和发行的力度。

创造力匮乏成发展瓶颈
中国电影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于冬坦言,“不是资金问题。还是题材创新、内容突破上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电影产量每年有六七百部的规模,但在题材和类型多元化方面远远不够。这不能完全归结为审查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寻求题材突破的能力不够,是我们的创造力不够。”他举例说,“市场上大量的古装片涌现,我把它归结为一个概念,叫年画电影、小人书电影,包括最近上映的《杨门女将》、《花木兰》、《鸿门宴》,我们小时候就知道这些故事,现在花很多钱把它拍成电影。”
王中军也指出,中国电影最缺的还是创意人才,“一部好电影的核心,就是一个好导演,或者一个非常好的创作团队。未来和美国公司合拍,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利用美国的电影人才。”
编剧薛晓璐则认为,中国电影创作者缺乏一种现代化的、和国际接轨的、更为开阔的思路,缺乏和全世界观众对话的技术手段。“我们的故事,还是习惯老老实实从头讲到尾,而没有用独特的视点。其实故事讲来讲去就那么多,但怎么样用一个独特的角度去阐述这个故事才最重要,这一点是中国创作者最容易忽视的。”
专家声音
阿里斯特·格里尔森(澳大利亚知名导演):“现在人们开始对3D产生反感。”
阿里斯特·格里尔森2009年受詹姆斯·卡梅隆邀请参与《阿凡达》的制作,2011年推出了3D冒险片《夺命深渊》。他在谈到3D电影现状时承认,现在人们开始对3D产生反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虽然憎恨3D电影,但是他们仍然会去电影院看3D影片,比如说像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可能人们一开始会去看,但是逐渐会对它丧失兴趣。”同时,他认为3D电影技术也将不断改进,“原来我们看3D电影必须要戴眼镜,以后随着技术的提高,可能我们不一定再需要戴这种眼镜,或者是需要另外一个小的技术,这样的话,可能电影票价也会卖贵一点。”
艾拉·多伊奇曼(美国电影专家):“某些时候,好莱坞是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敌人。”
在交流中,有观点提出中国电影应多发展类型片,艾拉·多伊奇曼却认为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好莱坞的类型片,并非是中国导演所要的,也就是说一些国际经验是不适合于中国的。因此某些时候,好莱坞是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敌人,而不是学习的榜样,它的一些固定公式并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好莱坞的特点就是非常直截了当,一个镜头就可以把这个人物的性格交代清楚了,而我们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所谓的叙事方法。”
西德尼·甘尼斯(奥斯卡前主席):“在美国市场唯一获得成功的只有一部《英雄》。”
谈到何种题材的中国电影更受美国观众欢迎,西德尼·甘尼斯表示,“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但他同时指出,目前在美国市场唯一获得成功的只有一部《英雄》,而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它是动作片,“美国观众不喜欢看有很多字幕的外语片”;二是因为它的宣传推广很有效,“《英雄》的预告片是和《杀死比尔》连在一起放的,剪辑的全是精彩的动作场面,观众自然就会理解这部电影的类型和卖点。”他认为中国电影要打入美国市场,仍需加强宣传和发行的力度。


来源:3D中国
作者: 晃晃    时间: 2012-2-22 23:24
頂。。。

作者: C.R.CAN    时间: 2012-4-10 23:19
我来顶个

作者: 奇    时间: 2012-6-4 23:26
不错 非常经典  实用

作者: 晃晃    时间: 2012-8-15 23:42
楼主收集的可真全哦





欢迎光临 纳金网 (http://go.narkii.com/club/)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