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金网

标题: 一张老照片牵引出3D古老的历史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C.R.CAN    时间: 2011-12-22 16:26
标题: 一张老照片牵引出3D古老的历史记录

上周三(9月1日),一张摄于1860年的嘉兴三塔照片被发现,这张照片可能是嘉兴三塔最早的照片一事。而目前已移居海外的祖籍海宁的著名画家沈嘉蔚获悉此事并看了照片后认为:“此照可能是唯一存世的‘老三塔’照片。”
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当“三塔最早照片”被发现所带来的惊喜远未散去之时,又有惊喜发现接踵而来。而这次惊喜的发现者是一名“80后”,他被认为是目前嘉兴收藏三塔老照片最丰之人。
那么,这次的惊喜又是什么呢?


李阁朗何许人也
“三塔最早照片”被发现这样的新闻,对于26岁的庄佳玥来说自然是不容错过的“大事件”。因为,别看他是“80后”,但对于三塔老照片的收藏他可是“老江湖”了。
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庄佳玥看到“三塔最早照片”后,随即通过互联网查询到了更多关于这张照片的信息,并且联系到了目前这张照片的收藏者——德国的一位教师沃尔夫冈。
通过与沃尔夫冈越洋电子邮件交流,庄佳玥获得了完整版的“三塔最早照片”电子版。仔细研究这张照片,庄佳玥越看越兴奋,可以说是惊喜连连。
首先一个惊喜就是从照片上的一个钢印,让“三塔最早照片”的拍摄者“水落石出”, 拍摄者就是法国人李阁朗。在沃尔夫冈添加的说明文字中曾出现过“L.G.Fres & Cie”,其实“L.G.”就是李阁朗名字的字母缩写,“Fres & Cie”则是一家公司的名字,可能是当年国外的一家照片公司名字。由此,庄佳玥判断,这是国外当时印制用来销售的风景照片,因此“三塔最早照片”可能不止一张存世。
那么,李阁朗是何许人物?
上海市黄浦区档案局网站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提到李阁朗: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大批西方传教士、商人、旅行者携带问世不久的照相机进入上海。1852年,外商赫尔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经营银版摄影和肖像着色。稍后,法国人李阁朗在外滩开设照相馆,专门拍摄人物肖像,这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馆。
通过浏览国内一些老照片收藏交流网站,根据网友的综合说法,李阁朗在老照片收藏界还是很有名气的。而李阁朗当年拍摄地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及上海周边,包括苏州、南昌、杭州等地,户外拍摄的照片主要以风景照为主。
事实上,19世纪中后期,欧美等国家有关世界各地风景的照片集非常流行,中产阶级家庭通过这些照片集,足不出户地了解世界,做全球视觉旅行。而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更让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因此有关中国的照片许多欧美照片公司都抢着要。李阁朗则也会将自己拍摄的中国照片卖给欧洲的一些照片公司,获取不错的报酬。
当年这些照片公司印制的照片,上面都有钢印,注明作者和公司。“三塔最早照片”即是如此。



最早的3D照片?
3D,一个这两年很流行的字眼,一部狂卷全球票房的大片《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了一轮3D狂潮。
其实3D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世纪末,当时英国电影先驱者威廉姆·弗莱斯·格林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电影的装置。而3D技术应用于照相,则还要早得多。当时运用3D技术拍出来的照片被称为立体照片。
立体照片为特殊的双镜头拍摄,使用特殊的观片器观看。它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一直流行到上世纪30年代。
立体照片摄影师第一次对中国的集中拍摄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19世纪60年代初,此时正值中国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集中拍摄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义和团题材的照片是重点。
“三塔最早照片”就是这样一组运用3D技术拍摄出来的立体照片,这也是让庄佳玥兴奋不已的惊喜发现。
事实上,拍摄立体照片并不复杂。立体照片是由一对具有视差的左照片与右照片组成。拍摄立体照片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目标物的远近,适当采集左、右照片的视差效果。拍摄的方式可采用两机并列拍摄法或者一机两拍法。一机两拍法即只使用一台照相机,须对同一目标物拍摄两次,适用于静态景物的拍摄。方法是,先在某一个位置角度拍一张照片,然后平行移动照相机数厘米后再拍一张,这样你就得到了一组具有视差的立体照片。
从互联网相关资料发现,当立体照片在欧洲经历第一次流行时,在数以万计的庞大的立体照片库中,目前发现的有作品可考的曾到中国来拍摄的摄影师有四人,分别是罗西尔、李阁朗、杜宾、米勒。由于《南京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只能在通商口岸活动,因此他们的拍摄地点局限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广东、香港、上海及其周边,他们四个人拍摄的照片流传下来的总量仅有200幅,这些照片成了立体镜前第一批中国影像,也是最珍贵的一批。


立体摄影简史
1838年,英国科学家威特斯顿发表了“双目并用视觉”理论演讲。威特斯顿发明了一种名为“反光式立体镜”的装置,用来观看他的3D立体画,这个装置原件如今保存在英国科学博物馆。
但在这之后又过了整整12年,才由英国人布鲁斯特发明了第一台可用于摄影领域的立体观片装置,名为“透镜式立体镜”。1851年,在水晶宫举办的博览会上,布鲁斯特将他的一台立体镜赠送给了维多利亚女王,此举为立体摄影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从此立体摄影的鼎盛时期开始了。
随后很多摄影公司开始涉足立体镜器材市场和立体图片市场,摄影师被派往世界各地去拍摄记录名胜古迹和重大事件的立体照片,以满足维多利亚时代整个社会对知识的渴望。“透过营业室看世界”是那个时代众多广告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条,这似乎也概括了这一新兴媒介的魅力所在。
由于这种新兴媒介实在太受欢迎了,以至于在维多利亚时代拍摄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具有双视角的立体照片。立体镜自身也变得复杂,品种繁多,从只能观看单幅立体卡片的观片器到可以储存观看50幅甚至更多照片的立体观片器,应有尽有。

1855年法国生产的达盖尔法立体摄影照相机,木制机身,铜制镜头上面有齿轨调焦装置。



法国巴黎生产的一台特殊的拍摄立体照片的照相机BERYHLOT,有4个镜头,焦距75mm,光圈F4.5,一次可以同时拍摄4张照片。

1860年法国生产的全铜制作的立体相机BERTSCH,工艺精湛,十分罕见,机身上方已经加装了框式取景的运动取景器。


一台大型公众式立体观片器,可以循环转动,反复自动观看多张照片。它设置在公众场所,在普及知识、文化传播、推广介绍、广告宣传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作用

德国爱克山泰Exakta相机。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徕卡、康泰时、爱克山泰等都生产过立体摄影附件,实现了使用普通135相机拍摄立体照片的愿望。

家庭式立体观片器,简单得像小型望远镜,当时比较富有的人家,都添置了立体观片器,就像现在家庭有电视机、DVD机一样。观看时,需要将透明片插进镜头后面的片槽,阳光照射到观片器后面的磨砂玻璃上,再照射到透明片上,就可以通过镜头慢慢观看了,每次只能观看一张。
在摄影170年的历史进程中,立体摄影总是伴随着摄影技术的每一步发展而发展,技术含量也与时俱进。

李阁朗何许人也
“三塔最早照片”被发现这样的新闻,对于26岁的庄佳玥来说自然是不容错过的“大事件”。因为,别看他是“80后”,但对于三塔老照片的收藏他可是“老江湖”了。
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庄佳玥看到“三塔最早照片”后,随即通过互联网查询到了更多关于这张照片的信息,并且联系到了目前这张照片的收藏者——德国的一位教师沃尔夫冈。
通过与沃尔夫冈越洋电子邮件交流,庄佳玥获得了完整版的“三塔最早照片”电子版。仔细研究这张照片,庄佳玥越看越兴奋,可以说是惊喜连连。
首先一个惊喜就是从照片上的一个钢印,让“三塔最早照片”的拍摄者“水落石出”, 拍摄者就是法国人李阁朗。在沃尔夫冈添加的说明文字中曾出现过“L.G.Fres & Cie”,其实“L.G.”就是李阁朗名字的字母缩写,“Fres & Cie”则是一家公司的名字,可能是当年国外的一家照片公司名字。由此,庄佳玥判断,这是国外当时印制用来销售的风景照片,因此“三塔最早照片”可能不止一张存世。
那么,李阁朗是何许人物?
上海市黄浦区档案局网站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提到李阁朗: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大批西方传教士、商人、旅行者携带问世不久的照相机进入上海。1852年,外商赫尔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经营银版摄影和肖像着色。稍后,法国人李阁朗在外滩开设照相馆,专门拍摄人物肖像,这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馆。
通过浏览国内一些老照片收藏交流网站,根据网友的综合说法,李阁朗在老照片收藏界还是很有名气的。而李阁朗当年拍摄地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及上海周边,包括苏州、南昌、杭州等地,户外拍摄的照片主要以风景照为主。
事实上,19世纪中后期,欧美等国家有关世界各地风景的照片集非常流行,中产阶级家庭通过这些照片集,足不出户地了解世界,做全球视觉旅行。而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更让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因此有关中国的照片许多欧美照片公司都抢着要。李阁朗则也会将自己拍摄的中国照片卖给欧洲的一些照片公司,获取不错的报酬。
当年这些照片公司印制的照片,上面都有钢印,注明作者和公司。“三塔最早照片”即是如此。



法国巴黎生产的一台特殊的拍摄立体照片的照相机BERYHLOT,有4个镜头,焦距75mm,光圈F4.5,一次可以同时拍摄4张照片。

1860年法国生产的全铜制作的立体相机BERTSCH,工艺精湛,十分罕见,机身上方已经加装了框式取景的运动取景器。


一台大型公众式立体观片器,可以循环转动,反复自动观看多张照片。它设置在公众场所,在普及知识、文化传播、推广介绍、广告宣传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作用

德国爱克山泰Exakta相机。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徕卡、康泰时、爱克山泰等都生产过立体摄影附件,实现了使用普通135相机拍摄立体照片的愿望。

家庭式立体观片器,简单得像小型望远镜,当时比较富有的人家,都添置了立体观片器,就像现在家庭有电视机、DVD机一样。观看时,需要将透明片插进镜头后面的片槽,阳光照射到观片器后面的磨砂玻璃上,再照射到透明片上,就可以通过镜头慢慢观看了,每次只能观看一张。
在摄影170年的历史进程中,立体摄影总是伴随着摄影技术的每一步发展而发展,技术含量也与时俱进。


来源:3D中国
作者: 菜刀吻电线    时间: 2012-2-24 23:18
真是不错啊

作者: 奇    时间: 2012-3-26 23:21
好铁多多发,感激分享

作者: C.R.CAN    时间: 2012-3-29 23:30
楼主收集的可真全哦

作者: tc    时间: 2012-4-17 23:19
我就看看,我不说话

作者: tc    时间: 2012-5-5 23:20
我来顶个

作者: tc    时间: 2012-7-9 23:25
提醒猪猪,千万不能让你看见

作者: tc    时间: 2012-10-3 23:24
呵呵,很好,方便罗。





欢迎光临 纳金网 (http://go.narkii.com/club/)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