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金网
标题:
3D的动画手法-蒙太奇
[打印本页]
作者:
驰骋的风
时间:
2013-3-13 11:19
标题:
3D的动画手法-蒙太奇
什么是蒙太奇
我们知道,绘画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舞蹈的语言是形体,雕塑的语言是体积,戏剧的语言是戏剧动作,文学的语言是语言文字,音乐的语言是旋律和节奏,电影作为能动的画,不靠别的,就靠蒙太奇来表达,即通过画面与画面及画面与声音的组合(即蒙太奇)来表达它要表达的内容。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蒙太奇一词,原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这本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引申在电影方面,就是剪辑和组合。这是电影导演或剪辑师将拍在胶片上的一系列镜头及录在声带上的声音(包括对白、音乐、音响)组成影片的方法与技巧。
夏衍同志说得非常通俗,他说:"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一种技巧
蒙太奇能够成为一种美学结构,一种语言,是因为这种技巧,是同人的正常感觉和心理活动的逻辑是一致的。
事实上,不管导演的主观愿望如何,一部影片里的各个画面在组接时,会引起互为因果的联想过程,象两个充电物体,一经接触,便会引起火花一样。这是电影一种天生的力量,问题在于电影艺术家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它。有许多因素,是影片中本来就有的,只是需要艺术家去发现,并用特殊的方法加以表现,使它的含义超出原来的范围,而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音响蒙太奇.色彩蒙太奇
除了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合关系外,也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关系,即音响蒙太奇。音响蒙太奇的作用,不仅仅能使画面配上音响以后,获得画面以外的含意,而且还可以具有剧作的意义。按照人物的主观感受.心理状态来处理音响蒙太奇,还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电影中,色彩和色调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有色调的变化、影调的转换和色彩的运动。镜头的色彩可以配合剧作的内容而作不同的处理。
电影是综合性艺术,电影蒙太奇应该成为影片中一切艺术因素的综合剂,而不单单是画面的技术性连接,甚至也不能仅仅是某些艺术因素的完美表现。
电影作为运动的艺术,与同样作为运动的艺术的音乐一样,需要有节奏。但是,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基础,它的作用远远不仅仅是造成节奏,而在于它能表达深刻的思想。 蒙太奇能够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有时甚至能够通过可视的画面,表达一种纯概念的抽象思维。
另外,库里肖夫的学生普多夫金还作过这样的试验:同样的三个镜头:"手枪直指着"、"惊惧的脸"、"一个人在笑",采用不同的剪辑,效果是完全相反的:
1. 一个人在笑,
2. 手枪直指着,
3. 惊惧的脸。
按照这个顺序,它的效果表现为怯懦。
1. 惊惧的脸,
2. 手枪直指着,
3. 一个人在笑。
这个蒙太奇实验非常成功,说明同样内容的镜头,按不同的顺序剪接,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这就是蒙太奇的作用。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它总结性地展示了剪辑的创造性的特点。
我们知道,人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理性要求,那就是探求含义。
(一)蒙太奇重现了人类观察与认识生活的思维活动
蒙太奇是一种能符合人观察客观世界时的体验和内心视象(这种视象是同时具有声音与色彩因素的)的表现手段。
作为一种表现客观世界的方法,它基本的心理学依据是:蒙太奇重现了人们在环境中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象的内心过程,以及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象在我们面前联系起来时,必然会产生的,按照一般的逻辑发生的联想活动。这种过程和活动,是有规律的。蒙太奇正是依据这样一种规律,形成了能为大家理解和接受的电影艺术语言。
甲、镜头
一部故事片一般约有九千英尺至一万英尺胶片的总长度;这些胶片是由五百个至八百个移动镜头和固定镜头构成的。移动镜头是指用推、拉、摇、移等不同的拍摄方法摄取的镜头;固定镜头则依被摄对象与摄影机之间不变的位置,因距离不同而分成特写、近景、中景、全景、大远景以及腑、仰等镜头。
这些镜头是只有当艺术家按照人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逻辑来加以运用时,才有可能成为电影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的。
这种蒙太奇片断的镜头运用与组接方法,又往往因观察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而异。
一个外地人第一次进入广州市民的家,他会惊奇地发现:广州人尽管住得狭窄,他也要隔出一个小厅来,厅中还陈设着式样新颖的餐柜,它显得与众不同:装饰着手织的白色花边,玻璃门后露出里面摆放的名贵酒瓶及花花绿绿的进口饼干罐……于是这位外地人记忆里的蒙太奇片断,便自然而然地用特写镜头表现那个餐柜。
如果是一个人去拜访朋友的新居,那么,他会怀着高兴的心情,观察房子的结构、布局,他记忆里关于这个房间的蒙太奇片断,可能是由许多中景、近景镜头组成的。但是,假使一个人把一串锁匙留在自己的房间里,却把门锁上了,他又急于要开门进去,那么,当他扒在气窗上往房间里看,一眼就看到那串锁匙放在桌子上时,在他的记忆里,可能只有一个表现锁匙的大特写镜头。电影艺术家正是依据人们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心理状态所具有的这种特点,去安排构成他影片中的某些镜头的。
所以,蒙太奇不是各种镜头的随便组合,它必须依照事件发展的明确方向或观众的思路进行,才能正确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比如,第一个镜头是表现一个人正在张望,下一个镜头就应该出现他所看到的事物。每一个镜头都含有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镜头的推动力,这种注意力的转移还包括内心活动。
蒙太奇的原理,既然是根据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我们运用蒙太奇,也需要符合一般正常人的生活规律和思维逻辑。只有这样,电影的语言才会顺当、合理,才能为观众理解。比如,蒙太奇的基本条件是:每个镜头都含有能在下一个镜头中找到答案的元素,那么假若在第一个镜头中,一个人被一声清脆的玻璃碎裂声惊动了,他必然要循声去看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所以,下一个镜头就应该表现他所看到的情景。
乙、节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注意力因被周围的活动经常地、本能地吸引着而不断自然转移。但这种转移,并不是经常以同等速度进行的。当一个怀着平静的心境观察周围活动时,注意力的转移,是以十分缓慢悠闲的速度进行的。但如果他在观察或亲自参与某件非常激动人心和变动极快的活动时,他的反应的节奏,就会大大加速。这就是蒙太奇节奏的心理学根据。
一般来说,用快切的手法表现一个安静的场面,会造成突兀的效果,使观众觉得跳动太快;但在使观众激动的场面中,把切的速度加快,便能适应观众要求快节奏的心理,从而加强影片对观众的感染力。如表现车祸,一位旁观者在这种突发事件中,有一种急于了解事件进程的内心要求,导演精选的各个片断以短促的节奏剪接在一起,能够适应观众的内心节奏。因此,这种蒙太奇节奏是恰如其分的。
蒙太奇的独特节奏,可以表达情绪,但如果象有的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仅仅靠蒙太奇的速度就能影响观众情绪,则是错误的。蒙太奇的速度是由场面的情绪和内容决定的。电影艺术家只有使剪接的速度同场面的内容相适应,才能使速度的变换流畅,使影片的节奏鲜明
丙、联想与概括
电影的蒙太奇的思想力量在于:把两个镜头接在一起,能使观众在两组信息之间进行多种多样的对比和联想、概括。这就是蒙太奇的巨大思想作用。所以,法国的艾.摩林曾指出:"电影是一种思想活动,一种吸引观众参加思考的强烈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字的发展。运动变成节奏,节奏变成语言。从运动到思想活动和谈话,从画面形象到感觉和思想观念!
正因为这样,蒙太奇绝不是纯技术性的剪辑。蒙太奇是电影美学的基石。电影艺术特有的形象思维是蒙太奇思维。
蒙太奇的表现形式
(一)平行式蒙太奇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蒙太奇表现形式。在影片故事发展过程中,通过两件或三件内容性质上相同,而在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的事,同时异地并列进行,而又互相呼应、联系,起着彼此促进互相刺激的作用,这种方式就是平行蒙太奇。例如影片《董存瑞》中,董存瑞与郅振标分头去找县委书记王平和八路军连长,要求参军的一段戏,就是平行蒙太奇。这种话分两头,平行发展的艺术手法,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常见的。
(二)对比式蒙太奇
富与穷、强与弱、文明与粗暴、伟大与渺小、进步与落后等等的对比,在影片中是常见的。这也是一种很古老的蒙太奇的形式,早在十九世纪电影的先驱者就用这样的对比表现贫富的悬殊与对立。
这种艺术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同样比比皆是,如在杜甫的诗中就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等诗句。
我国优秀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有许多这样的对比式蒙太奇镜头。如张忠良与王丽珍在重庆跳舞的脚,与正在践踏祖国大地的日本兵大马靴的脚迭化的对比镜头;一个女孩领着一个瞎老头在街头卖唱,与阔佬们在高楼大厦寻欢作乐的对比镜头。这种蒙太奇表现形式,甚至可以成为主要的剧作结构方法,如夏衍同志的电影剧本《上海甘四小时》,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曾经这样谈到对比蒙太奇:"一种视觉上的并列现象,在我们思想里引起了一种对比。反复并列的手法,迫使我们把两者加以对照。"
(三)交叉式蒙太奇
这种剪辑方法,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例如,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四)复现式蒙太奇
从内容到性质完全一致的镜头画面,反复出现,叫做复现式蒙太奇。这种蒙太奇总是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出现,意在加强影片主题思想或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折。但反复出现的镜头,必须在关键人物的动作线上,只有这样,才能够突出主题,感染观众。这种构成方法,就是复现式蒙太奇。例如《乡村女教师》中反复出现地球仪,它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折。又如影片《第六纵队》中26号门牌的三次出现,都是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伴随着主要人物出现的,起着激发观众联想力,突出情节、事件和人物的作用。这些都是复现式蒙太奇。
(五)积垒式蒙太奇
这种剪辑方法,是把性质相同而主体形象相异的画面,按照动作和造型特征的不同,用不同的长度,剪接成一组具有紧张气氛和强烈节奏的蒙太奇片断。例如:战争影片中的飞机、大炮、机关枪等等武器,反复交替地组接起来,造成即将攻打敌人阵地的气氛。
(六)叫板式蒙太奇
这种结构方法在故事影片中能承上启下,上下呼应,而且节奏明快,如同京剧中的叫板。正如俗话说的:说曹操,曹操就到。"例如国产影片《今天我休息》中,热心关怀马天民个人生活问题的派出所长的爱人带着刘琳,兴冲冲地赶到马天民住处,打开房门一看没人:"咦?马天民到哪里去了呢?"紧接着便接上表现马天民在里弄为群众做好事的镜头。
(七)联想式蒙太奇
用内容绝然不同的一些镜头画面,连续的组接起来,造成一种意义,使人们去推测这个意义的本质。这种剪辑方法即联想式蒙太奇。例如:将一组工人在不同的场景中拼命劳动的镜头,与一组工人一家挨饿受冻的镜头交叉组接起来,使人们联想到这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是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剥削造成的。
(八)隐喻式蒙太奇
按照剧情的发展和情节的需要,利用景物镜头来直接说明影片主题和人物思想活动这种构成方法,就是隐喻式蒙太奇。比如不同内容的景物镜头或构图相似的画面,烘托或引导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主题,从而起到描写人物情感和展示影片主题思想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电影史上有名的经典作品《战舰波将金号》中,爱森斯坦在全剧的***点,闪电般迅速地把三个不同姿势的石狮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构成"石狮怒吼"的形象,使影片的情绪感染力,达到***点。先是躺着的石狮,然后是抬起头来的石狮,最后是前脚跃起吼叫着的石狮,这个隐喻式蒙太奇中蕴含着人民对冷酷的残暴的沙皇制度的愤怒,已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的全部寓意。此外,还有许多几乎已成为公式的隐喻镜头,如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不屈不挠,冰河解冻象征春天或新生,鲜花象征美好幸福……等等。
(九)扩大与集中式蒙太奇
从特写逐渐扩大到远景,使观众从细部看到整体,造成一种特定的气氛,这就是扩大式蒙太奇;再由远景逐渐进到细部特写,这就是集中式蒙太奇。这两种蒙太奇正如苏联电影导演尤特凯维奇所说:前者是后退式的蒙太奇句子,后者是前进式的蒙太奇句子,这两者结合起来,既是环形的电影蒙太奇句子,又是扩大与集中的蒙太奇。(见《银幕上的人》)
(十)叙述与倒叙述式蒙太奇
这种表现方式用于叙述过去经历的事件和未来的想象。例如影片中的叠印、回忆、幻想、梦境、想象等所出现过去与未来的景象的画面。
例如:《今夜星光灿烂》中杨玉香的梦境。不过,这组蒙太奇在片中处理得太实,效果不好。技巧上不及《喜盈门》中强英的梦境能够传达出人物的心情和情绪。
三 蒙太奇的构成方法
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语言,其构成方法,按照国际上惯用的构成法,主要有两种:
(一)连续蒙太奇
英、美等国的电影工作者,强调镜头之间外在与内在的连续性,习用传统的连续的蒙太奇,这是国际上惯用的手法。
连续的蒙太奇着重于形体、语言、表情以及造型上的连续,同时,也从剧情上连续地说明一个动作的内容。连续的蒙太奇,也是叙述的蒙太奇。例如:
1. 主人在写字台前看书,听到敲门声后便向门口看去。
2. 客人在门外,敲门,等待主人来开门。
3. 主人走来开门,客人进门,与主人一起往屋里走
这种连续的蒙太奇(即叙述蒙太奇),色彩变化较少,创造性较少。
(二)对列的蒙太奇
苏联电影工作者强调对列的蒙太奇,强调镜头之间内在的联系。它通过人物形象和景物造型的对列,造成某种概念或寓意,产生联想和意义。对列的蒙太奇又称表现的蒙太奇。
例如:穿着体面的胖子在吃喝,衣着破烂的瘦子在乞讨。贫富对比。
这种对列(表现)的蒙太奇,很富于创造性,是电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这种蒙太奇手法,以视听觉的隐喻或明喻或象征,直接深入事物的核心(本质),常常能表现出更深刻、更富有哲理意义的思想,能产生吸引人的艺术效果。但如滥用,也可以变成乏味的公式。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语言,镜头的分切与组接,要由所要表现的内容和导演的风格来决定,因此,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格。
人们曾经多次试图规定蒙太奇的原则。德国电影理论家鲁道尔夫.爱因汉姆列举了把一段段的电影胶片连接起来的三十六种方法,分为四个大类。第一类是胶片的艺术处理、胶片的长度、远景镜头与近景镜头的相互作用。第二类是时间关系。第三类是空间关系。第四类是各种对象之间的关系。例如,各种物体、形状、意义或象征之间的相反或相似之处。爱因汉姆开列的这张清单,是有启发性和有价值的。但,它的不完备也说明了不可能把变化无穷的电影运动简化为若干文法概念。
欢迎光临 纳金网 (http://go.narkii.com/club/)
Powered by Discuz! X2.5